-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不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韩某在向张某催要赌债无果的情况下,纠集好友把张某挟持至韩家,并给张家打电话,声称如果再不还钱,就砍掉张某一只手。韩某的作为:
A.构成非法拘禁罪
B.构成绑架罪
C.构成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敲诈勒索罪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犯罪行为,因此绑架罪一般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但不限于这一目的);但根据《刑法》笫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队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为索取借务非法扣抒、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因此索取债务的场合应定非法拘罪。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曲司法解释进一步扩大了非法抢禁罪的适用范围,指出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仍依刑法第98条(非法拘禁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至于敲诈勒索罪,通常认为是以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以外的方式勒索财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B
解析:(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鲇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可知;中止不仅要求行为:人有内心状态的转变,而且还要求有停止犯罪或积极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并使得法律利益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放弃犯罪意图要想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及时有效的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本题中的李某虽然投毒后又改变主意,后悔了,但是在危害
结果发生之前,却没有采取任何的积极措施去消除危险;甚至没有将真柑告知被害人,最终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因此李某的行为不能成主犯罪中止;而是属于犯罪既遂,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至于选项C的犯罪未遂则要求是因为犯罪人意志以外哟原因桌得逞。选项D的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还投有开始哭施哭行行为,仅仅进行了犯罪的准备行为;但本题中的李某已经着手实施并完成了犯罪行为,且造成了危害后果,因此不能选C或D;
3.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驾车逃离。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交通肇事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正确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周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属于典型的过失犯,其主观状态只能是过失。本题最让人迷惑的地方就在于,甲的行为明显是二种故意行为,而非过失三但是应当分清甲的这种故意其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很显然,本题中的甲其实只是想要“吓他一下”并没有伤害他人或星杀人的故意,因此对于后来造成一死一伤的交通事故并不属于甲的故意范畴之内,而是属于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即应当预见见,仍然应当定交通肇事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4.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正确答案:A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