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PAGE1
背山精神:挺起“长子”担当的脊梁
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的背山精神体现的是国有企业的责任,是吉化人的境界与追求。
长子:国家的指望
新中国刚刚成立,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艰难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把吉化建设提上了日程。
1952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审阅吉林三大化设计计划任务书,郑重写下同意,照办的批示。
1953年10月15日,刘少奇阅示后,把关于吉林染料厂及热电站的初步设计的请示递送毛泽东,主席批示照办。
在国人热切的期盼中,仅仅用了3年时间,新中国化工长子在松花江畔诞生。
1957年10月25日,吉化开工投产的日子,《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今天,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和吉林电石厂三个企业开始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了。我国的化学工业由此向前迈进了一步。吉林化工区的建成,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对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于发展化学工业本身,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云、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吉化,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半个多世纪以来,吉化人牢记自己国有企业的使命,不忘长子的责任,一直把国家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王芝牛:背山精神缘起
吉化化肥厂建厂初期,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为5万吨;二期扩建,能力达到12万吨。经过继续扩建和挖潜,到了1965年生产能力达到24.4万吨。制定1966年生产计划时,经过反复测算和论证,提出了28万吨的奋斗目标。
1965年3月,化工部党组向全国化肥生产战线发出增产化肥支援农业的号召。1965年12月,在全国化肥系统的三级干部会上,化工部表扬了吉化化肥厂的工作,要求吉化拿下30万吨合成氨的目标。
王芝牛厂长从北京背回了这一艰巨任务。
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30万吨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吉化人肩上,艰巨得难以想象。王芝牛厂长在全厂职工动员会上深情地说:要完成30万吨合成氨的任务,无疑像背起一座大山。可是咱们不背这座山,粮食不能增产,国家不是更困难吗!咱们这么大个厂,能让国家作难吗?不能,就是头拱地,也要把这座山背起来。
会后,王芝牛厂长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挖潜改造措施。先抓龙头一造气,再抓心脏压缩机,扭住合成不撒手,率先垂范地在生产第一线逐个工序落实脱瓶颈措施,总结出拿下30万吨必须解决的15个关键问题。
1966年11月3日,一直为氨产量总在日产880至900吨徘徊,为每小时只差零点几吨而焦灼万分的王芝牛,夜不成寐,凌晨3点20分走进工厂大门,3点30分,看了压缩车间,并对操作工说:你们车间有跑冒滴漏的地方,第一个是冷却器,第二个是回水槽,得马上解决。4点,他到了厂调度室,4点半,值班长从合成车间检查回来,向他汇报:高压量少一点,压缩排油阀门都关了一关,也没看出哪漏。
王芝牛:问题在压缩,我得过去看看。5点20分,他拿着防毒面具走出调度室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王芝牛倒在了排水井旁的泥水里。7点22分,抢救无效,王芝牛厂长为背山拼搏到最后一息,献出了年仅43岁的宝贵生命。
王芝牛厂长殉职第3天,日产千吨的难关终于突破了。1966年化肥厂合成氨产量30.7万吨,提前7天完成国家下达的30万吨任务。
王芝牛成为吉化人队伍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背山精神成为整个团队面对困难、挺身而出的响亮口号。
贾庆礼:重灾户成为排头兵
文革十年,吉化受到严重破坏,规章制度废了,职工队伍散了,厂区杂草丛生,企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全公司9.3万台设备,主要设备完好率仅有35.1%,静密封点泄漏率达15.6permil;。滴、漏、跑、冒、脏、乱、差、软、懒、散十害俱全。整个吉化找不到一个无泄漏车间,找不到一个制度健全的岗位,找不到几栋门窗完整的厂房。
1977年,吉化发生大小事故2317起,重大事故84起,着火爆炸4起。这一年,国家考核企业的八大经济技术指标一项也没有完成。
1977年,在恢复性整顿的关键时刻,贾庆礼、郭崇隆受吉林省委、省政府、燃料化学工业部委派,到吉化任主要领导,扭转局面。
十年文革的破坏,十万职工的企业,十害俱全的现状,无疑这也是一座山,一座吉化人头拱地也必须背起来的山。
贾庆礼、郭崇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作为新的背山人,挺身而出,走进吉化。
贾庆礼,甘肃庆阳人,1937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任县委书记,解放后转岗工业战线,任兰州炼油厂副厂长、厂长。1972年调进北京,任燃化部基建组负责人。
郭崇隆,1960年3月参加大庆会战,任一探区副指挥,后来出任大庆石化总厂厂长兼大化肥党委书记、厂长。
他们带领吉化人跑步学大庆,在短时间内,让积重难返、问题成堆的40里化工区,经历了一次从重灾户到排头兵的嬗变,迅速驶入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面对积重难返的诸多问题,他们从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