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pptVIP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自我概念的发展;(二)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起伏变化的;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3、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概念;4、青春期的自我概念;(三)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重要他人的作用;海曼: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儿童感到自己值得被爱,合理期望帮助儿童明确行为准则,根据理性标准评价行为,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粗暴惩罚具有消极作用,低自尊儿童常有被拒绝感、不确定感和无助感。

和父母冲突少,交流少的儿童自尊感低,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得到父母关注和照料的儿童即使生活在单亲家庭仍有较高的自我概念。

有兄弟姐妹的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更高的社会性认知水平和自我概念的分化程度。

;(2)教师的作用;(3)同伴关系;3、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二、自尊的发展

;(二)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2、儿童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3、儿童自尊的发展存在某些性别差异;(三)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3、父母教养方式;4、师生关系;三、自我控制的发展;(二)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2、对认知活动的控制;3、对情绪情感的控制;(三)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2、言语指导;3、父母控制模式;4、物质诱因;自我控制的训练;思考题;第二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一、依恋的概念;依恋:

广义: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接。

狭义: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接。

儿童在探索周围环境时会把依恋对象当做“安全基地”,一旦遇到威胁,感到恐惧或需要安慰时,婴儿就会趋近这个人。同时,对陌生人表现出焦虑,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也会引起婴儿的焦虑,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行为。

;二、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幼儿对老师的依恋建立在敬爱的基础上,是为了获得老师的注意、好感、赞许。

同伴之间的依恋则是以对方的尊重、信服为前提,以此形成友情和依赖的协调关系。

3-6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是其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三、依恋的类型及成因;(二)依恋的成因;四、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思考题;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一、同伴关系的涵义与功能;(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二)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三、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关出生顺序与心里活动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3、幼儿行为特点;4、父母教养风格;5、幼儿与成人的依恋关系;思考题;第四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一、性别角色概述;(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二、性别角色的发展;2、性别稳定性的发展;3、性别恒常性发展;(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三)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二、性别差异的发展;(三)个性社会性差异;2、游戏活动方面的差异(2岁);3、社会活动方面的差异;思考题;第五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4、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在不断变化,且存在年龄差异,各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并不等速。

(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2)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次数接近;中大班指向同性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次数不断减少。

(3)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5、幼儿的同情心具有普遍性,年龄与同情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二)认知因素;(三)环境因素;思考题;第六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二)社会认知;(三)环境因素;2、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思考题;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模式;准备内容

文档评论(0)

clevercatt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