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律看唐代的“亲亲相隐”制度.pdf

从唐律看唐代的“亲亲相隐”制度.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唐律看唐代的“亲亲相隐”制度

陈慧萍

【摘要】“亲亲相隐”亦称“亲属容隐”,指亲属之间可以隐瞒罪行而不论罪.亲亲

相隐制度中的亲属因不同的服制而具有完全的容隐权或半容隐权.唐律因“一准乎

礼”,其规定的“亲亲相隐”制度更强调伦理纲常,重“别异”“尚敬”,依据亲疏、

尊卑确定容隐范围及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单纯强调卑幼对尊长的容隐义务,

着重保护的是秩序而非亲情.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9)003

【总页数】6页(P82-87)

【关键词】唐律;亲亲相隐;礼

【作者】陈慧萍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容隐观念起自儒家,在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至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之间成为法律

制度,至唐代成熟、定型,其后各朝均沿用唐制[1]。唐律*唐律有广狭二义:广义

的唐律,是唐代法令的总称,包括律、令、格、式四种法典。《唐六典》说“凡文

法之书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

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唐六典》卷6,“刑部郎中员外郎”条)。狭义

的唐律,则专指律令格式中的律,也即唐代的刑法典。本文所讨论的便是狭义的唐

律。及其有法律效力的《疏议》对“亲亲相隐”有着十分完备的规定,《唐律疏

议·名例律》确定了“同居相为隐”的总原则,确定了亲亲相隐的含义及范围: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

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

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此条律文规定,“同居、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

弟妻”这类亲属之间均可以相互隐匿而不论罪,肯定了他们的容隐权。然而,律

文同时规定,“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换言之,小功以下,隐匿亲属仍

需要受到惩处,“小功、缌麻,假有死罪隐藏,据凡人唯减一等,小功、缌麻又减

凡人三等,总减四等,犹徒二年。”*参见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6《名例》

“同居相为隐”条。以此为立据,是否表明小功以下不具有容隐权?容隐的范围仅

包括大功以上亲?显然,容隐的范围是包括整个五服的,《唐律疏议》卷24《斗

讼》“告期亲尊长”*《唐律疏议》卷24《斗讼》“告期亲尊长”条:“告期亲尊

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即诬

告重者,加所诬罪三等。告大功尊长各减一等,小功缌麻减二等;诬告重者,各加

所诬罪一等。即非相容隐,被告者论如律。”条中明确规定了亲亲相隐的范围是五

服,那么再次研读这条律文便很令人费解。

按照亲亲相隐*关于“亲亲相隐”“容隐”,在学界中并未特意加以区分,两个概

念常常互换使用,但严格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亲亲相隐”是专指亲属间的容隐;

而“容隐”不仅包括亲属相隐还包括奴仆、部曲为主人容隐。的定义,容隐应解释

为两种方式:一为消极性行为,即沉默;二为积极性行为,包括藏匿罪犯、擿语消

息等行为。“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

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

的规定,表明唐律对同居及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

弟妻等亲属的积极性容隐行为都予以认可。即,具有“完全的容隐权”[2]。

而“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的规定,指的是法律对小功以下亲属积极性容隐

行为不予认可,换言之,小功以下做出藏匿犯罪亲属、擿语消息等行为,要受到

“减凡人三等”的惩处,但如果这类亲属保持沉默,法律并不予以惩处。也就是小

功以下亲属仅具有“半容隐权”。按大唐开元礼,“外祖父母,孙之妇、夫之兄

弟及兄弟妻”皆为小功亲,外孙为缌麻,在服制上此类亲属皆在小功以下,应不属

于容隐之列。但这类亲属按情份属近亲,《唐律疏议》云:“服虽轻,论情重”。

唐律除考虑亲等关系以外,还充分重视实际存在的感情,所以,赋予大功亲属、同

居亲属以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这三类亲属相隐无罪的

权利(或义务),既是“漏泄其事”,令犯罪亲属逃亡亦不坐罪的完全的容隐权。而

其他不同居的小功以下这类亲属由于服轻情浅,天然血缘关系既疏,实际生活联系

也较少,所以仅具有“半容隐权”。若亲属犯了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罪,亲属之

间不能相为隐。另外,关于“同居”的含义,疏议解释为“同财共居,不限籍之同

异,虽无服者,并是。”*参

文档评论(0)

181****89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提供各种优质的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