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docx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填空题

1.无产阶级政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和()”,并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3.生产关系、阶级斗争

4.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

5.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300多年时间正是欧洲从()向()转变的时期。

6.必要、剩余

7.()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8.马克思主义的()是以()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9.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将废除(),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

10.客观世界包括()存在和()存在两个部分。

二、单选题

1.社会资本是()。

A.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

C.生产部门的资本和非生产部门资本的总和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2.把预付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资本投入不同部门的周转速度不同

C.不同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

D.资本在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3.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是()。

A.物质生产B.运动

C.实践D.精神生产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5.由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A.马克思主义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的关系。

A.理想与现实B.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

C.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D.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

7.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革命性B.实践性

C.阶级性D.科学性

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

A.初级阶段B.同时阶段

C.演习阶段D.高级阶段

10.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D.《共产主义原理》

1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日是()。

A.6248B.6521

C.6890D.7064

12.时势造英雄,说的是()。

A.历史人物会自然出现B.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C.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D.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1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B.自然地理环境

C.物质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14.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5.“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所以理论创新只能从()开始。

A.实践B.经验

C.结论D.问题

16.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

C.社会资本的循环问题D.社会资本的周转问题

17.“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