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
1.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纳粹集中营中的残酷境遇,方便进入正文的学习。
2.整体感知,带领学生了解本篇题目的含义以及本篇从参观者角度写作的理由。
3.深入研读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由前到后进行赏析,了解本文创作的优势。
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错误:没有对于重点语句的赏析,只讲文章的表面内容;纠正:赏析重点语句,例如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等。
1.背景透视:本文写于1958年8月,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
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本文便是作者在战后访问奥斯
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有感而发写的一篇新闻。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
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真实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倾注着个人真实的情感。这
则新闻发表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2.文体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
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
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
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
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
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上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3.文章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
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
导入参考
案例一: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
们共同看其中一段。(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
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被杀害。电影是以直观
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通过记述自
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维辛时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
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纪念馆,通过观访死难者生前备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案例二:
1944
40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简述理由。
2.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深入研读)
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惧,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
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
骨惊然”?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大都是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陋、令人窒息
的事物,可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4.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总结全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梅语文: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1(含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2(含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3(无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3(含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评价测试卷3(含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1(含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1(含答案).pdf
- 梅语文: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5(含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1(含答案).docx
- 梅语文: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1(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