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讲-考古年代的测定.精品.pptVIP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C断代法存在的问题利用碳十四衰变原理测出的年代数据需要用树木年轮年代校正才能转换成日历年代。但由于校正曲线的非单值性,转换之后的日历年代误差往往要大于碳十四测年误差。已确定的树木年轮年代是否绝对准确?甲地确定的树木年轮年代是否适合乙地?生物体的死亡年代与其被利用的年代是否一致?(六)碳十四断代法的应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根据其文化面貌,考古学家认为其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为十万年左右,后经14C测定为距今两万年。浙江河姆渡文化刚开始发现时,它的文化特征、器物制作工艺比较发达,比中原仰韶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后经14C测量,知其距今约六、七千年,与仰韶文化相当。耶稣裹尸布疑云在意大利都灵大教堂保存一块十字军东征时带回来的麻布(1355年出现1578年送到都灵),布上的血迹显示出的人形是一个留胡须的、遭鞭笞并被钉过十字架的男子形象,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基督耶稣的“圣裹尸布”。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摄影专家的影像似乎说明它是真的。1979年,美国显微分析学家麦克隆和他的助手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分析了“裹尸布”上的5000多根纤维和32份来自“裹尸布”不同地方的胶带样本(用透明胶带从“裹尸布”上粘贴、取样),没有发现真正的血迹,像“血迹”的东西其实是朱砂、红赭土,还有蛋彩,都是中世纪画家爱用的颜料1986年,都灵召开专题技术讨论会,测定。从包布上抽根线分成数段,在世界上著名的七个14C实验室对其进行加速器14C断代测年,证明这块黄色的织物是中世纪的伪造。1988年,三个实验室又进行了测试,年代为1260-1390年之间,与据称耶稣死亡的年代(约公元30年)则大相径庭。1999年,希伯来大学的植物学家阿维诺姆?达宁对布上的花粉粒和植物图形分析后认为这块布出自八世纪以前的耶路撒冷附近。浙江中部浦江县上山遗址距河姆渡遗址200公里。该遗址没有木头等植物遗存,用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法对夹炭陶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该遗址距今约9000年—11000年,是河姆渡文化的源头。在一块夹炭陶片的陶胎中发现有稻壳鉴定确定属于栽培稻。证明我国长江下游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上山遗址年代的确定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年代考李水城曾在数篇文章中提到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小麦,并认为这是目前中国境内所见年代最早的炭化小麦标本,其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4500—5000年—14C数据。持不同意见的学者认为,东灰山遗址属于四坝文化性质(距今3900),该址出土的炭化小麦不应该超出四坝文化的年代范围。东灰山遗址并未发现早于四坝文化的地层,即不可能是地层扰动所致。争论的双方都各有所据:—碳十四年代;—遗址的文化遗物。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6期东灰山遗址并非这批炭化小麦的原生地,最初的埋藏地点应在东灰山遗址附近河流的上游某处。在四坝文化阶段,由于某次(或数次)山洪爆发而导致水流将这些小麦从其原生地冲刷到东灰山遗址并迅速淤积下来。遂与遗址内的四坝文化遗物混杂在一起。东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确是距今4500—5000年前的农产品,它们属于人工栽培驯化的六倍体普通小麦中的圆粒小麦,栽种这些小麦的主人应是当时定居在这一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居民。热释光测年法测年原理()什么是热释光现象?早在十七世纪就发现,某些物体在一定情况下加热时,在红热出现之前,能发出附加的微弱可见光(红、黄),可用光敏仪器测出来。带冷却后,再加热,又不会重现。此现象一般出现在不导电的固体物体中。热释光测年的基础一些矿物(如石英或长石)受到电离辐射(αβ粒子γ射线)照射后,会产生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常被晶格缺陷俘获而聚集起来。当石英或长石晶粒被加热到临界点(300-450℃)时,这些被俘获的电子会从晶格缺陷中逃逸出来,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即热释光,而石英等晶体就成为磷光体。陶器以粘土制成,一般都含有微量铀、钍和钾等放射性物质。内部还有结晶固体颗粒如石英、长石、云母、磷灰石等。它们每时每刻都受到种类辐射的作用,包括粘土本身的铀系、钍系、钾-40放射的α、β和γ射线。陶土被加热到380℃以上时(通常在500-1000℃),陶器结晶固体中贮存的能量就被释放完了,重归原位并发光。释放完后,陶器晶体继续接受、储存固定辐射能,这些能量是陶器烧成后累积的,可作为年龄标志。—古剂量热释光测年的原理对于同一件陶器而言,热释光与所受剂量成正比,所以用人工照射后,再测出热释光量就可以推知该陶片对放射性辐照的灵敏度:自然剂量=自然年剂量×年代自然热释光量人工剂量=人工热释光量自然剂量热释光灵敏度=陶器烧制年代=自然热释光量热释光灵敏度×自然年剂量标本的自然热释光量和热释光灵敏度都可以测

文档评论(0)

livestud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