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滦南县联考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doc

河北省唐山滦南县联考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省唐山滦南县联考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傅雷以其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

C.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产生。

D.《朗读者》这一节目比特效药都好,把夜班后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2.(2分)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句中加点词的词性是助词。

B.“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个句子中“真挚而美好”是并列短语。

C.“空气干燥地势平坦风力很强”都是主谓短语。

D.“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一列树是忧愁而快乐的。”句中加点词的词性是连词。

3.(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助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即可说明议论,又可用了抒发感情,如《爱莲说》、《马说》。

B.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古代写作中,量词使用较少,例如“一狼径去”“船头坐三人”。

C.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因多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D.古代常用特殊称谓指代年龄,如《桃花源记》中“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指代小孩。

4.(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震撼燎原燥热消声匿迹B.狡辩决择歧途轻歌曼舞

C.映照敦实漩涡接踵而至D.晦暗缄默焦灸分崩离析

5.(2分)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20岁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称之为“弱冠”。“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B.世界文学名著《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的经历,赞美他们的高尚

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被贬到黄州。

D.《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红海(阿拉伯海)、

地中海、大西洋等海域后到达南极。

6.(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农谚

羁绊

怅罔

吹毛求疵

B.颠簸

沟壑

驰骋

名副其实

C.舔舐

诬蔑

抉择

不知所错

D.翡翠

浮燥

演绎

相辅相成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

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③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其他的④正:只。

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岂借才于异代乎(_)

(3)策之不以其道(_)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3.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4.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文档评论(0)

人生风雪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果有遇到文件不清或断篇的或者需要转换文件格式的情况请联系我,会在第一时间帮你完成完整的文档。文档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本人将尽快予以删除,谢谢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