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

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

方法。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满分作

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满分作文篇1

3月的湖南,是多雨的季节,我们一家就在这蒙蒙细雨中走进了桃

花源。汽车缓缓驶进景区,山色慢慢从身边拉近,景物一页页在眼前

展开。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中一直萌动着到“桃花源”一游

的梦想。尤其是每次朗读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诗句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

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我们慢慢前行,美丽的风光不断扑面而来。

桃花源的山真美啊!举眼望去,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

山中幽谷深深,一条条弯曲的小河潺潺而来。这里的山没有张家界的

挺拔,平实中却蕴含着秀美;这里的山没有华山的险峻,雄浑中却满

含着灵性,颇有“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幽深意境。

桃花源的水真美啊!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小河从山脚流来,经过

桃花山纵横交错的田野,在水源洞前又跌入桃花潭,而后又沿“真面

目岩”蜿蜒飞泻,经过方竹亭后入潜地下数十米,最后冒出成溪。望

着这一泓碧水,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桃花源无尽的活力。难怪诗人张旭

不由发出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赞叹。

桃花源的花真美啊!沿路而上,桃湖两岸,桃林环抱如镜一般的

桃湖,在湖面的倒影上,让人体会到“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感。这

里的桃花花色艳丽,颜色众多,其中几株较为罕见的白色桃花,深受

游客的青睐。传说孙悟空就相中了这里,偷来蟠桃育出了蟠桃树;也

有人说,桃花仙子是桃花神,特爱桃花,所以这里的桃花漫山遍野,

特别美丽。

髫’、。冶然自乐’,是桃源人生活的写照;‘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也体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望着一张张笑脸,我不

由感叹:“是啊,山美水美人更美!要不,小小桃花源何以能迷倒一

代又一代的骚客游人呢?”

篇2

清代王夫之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文

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综观20xx

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满分作文,因立意而胜出者不在少数。考生如何

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高远,是有法可循的。在多年的

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列举如下:

一、留心生活,由小见大法

由小见大,是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取舍、

浓缩、强调,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

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

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并不

决定我们写出的文章立意必然肤浅。善文者,虽然选取的是日常生活

中的小事,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

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

社会主题。

二、善于类推,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针对此类立意

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向拓宽中表达

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

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

深刻。

三、关注热点,由浅入深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

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

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

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展开联想,由实到虚法

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

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

而且要揭示其蕴含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

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由实到虚法能使习作的立意更加深远。

五、追根溯源,由果导因法

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联系,才

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果导因,是指我们由所描述的现象或结果

推究出造成其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采用此类立意法,往往能使文

章主题突出,底蕴深厚。

真题再现

人生就像是一

文档评论(0)

133****77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