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VIP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迷途未远,来者可追:灵魂的唤醒与自我的救赎

——《复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全文的情节;积累字词。

2.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的方向探究小说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在两个人物塑造上寄予的人性理想。

教学重点: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本文主旨;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我们学过《穷人》这篇课文吗?……看来,其实,我们早就对列夫·托尔斯泰有所了解了,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部名作——《复活》。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导入设计二】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你有没有因为什么事而堕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来寻找下答案。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2.写作背景

①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个人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3.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4.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第二部分: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第三部分:高潮(44-58段):玛斯洛娃经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第四部分: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他恢复本性。

(三)通读全文,梳理基础知识

1.明确字音

(1)嫣然(yān)(2)斜睨(nì)(3)啰唆(luō)(suo)(4)鬈发(quán)

(5)擤鼻涕(xǐng)(6)窘态(jiǒng)(7)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2)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

(3)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含贬义。

(4)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5)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

(6)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