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引言

杂交水稻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率先在籼稻中开展雄性不育的研究,并于1966年首次报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之后,相继研究成功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国杂交水稻经过50多年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客观、系统、全面地回顾并解读了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为一部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呈现给读者。

二、杂交水稻概述

杂交水稻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应用方法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甚至远缘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三系法是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雄性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系用于繁殖不育系,恢复系用于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种子[图1(a)]。中国三系法杂交水稻于1973年成功实现“三系”配套,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经典方法。“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于1981年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图1三系法(a)和两系法(b)杂交水稻示意图

两系法是指只需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最为成功的方法首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photo-thermo-sensitivegenicmale-sterile,PTGMS)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长日照高温下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温下表现可育,在不育期内制种,在可育期内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时不需要保持系[图1(b)]。两系法杂交水稻是中国独创的农业科技成果,于1995年研究成功,当前年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品种的50%以上。“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三代杂交水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认为是两系法,它是通过遗传工程技术自交繁殖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而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目前育成的品种已进入生产试验示范阶段。

一系法杂交水稻是培育杂种优势固定不分离的杂种一代,不需每年进行杂交种子生产。目前该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国际上,日本科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粳型杂交水稻的研究。至60年代中后期,育成了“藤坂5号”不育系等一批粳稻雄性不育系,其中“台中65号”不育系找到少数同质恢复系配组,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但是,由于亲缘关系太近而没有杂种优势,或者种子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国外粳型杂交水稻研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生产上无法利用,目前基本处于停滞阶段。中国科学家于1961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于1995年研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截至2019年,中国育成各类型杂交水稻品种超过7000个,累计种植面积约6×108?hm2,增产粮食近9×108?t,累计多养活2.3×109?人,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强有力地回答了25年前西方学者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

1979年美国引种了中国种子公司提供的3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这些品种比当地良种增产165%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OrientalMagicRice),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自1980年籼型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至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国。杂交水稻技术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增产粮食、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以及德国拜耳公司、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美国水稻技术公司等跨国种业公司均派高级专家到中国学习与交流,这些国家利用中国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引种中国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开展本土化杂交水稻研究,并且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技术起步晚、人才缺乏和资源有限等原因,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综合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巴西、马达加斯加等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年种植面积超6×106?hm2,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高产育种成为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按照设定技术路线均未能实现所制定的超级稻研究目标。中国于1998年启动了“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计划”,中国科学家采取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分

文档评论(0)

丹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