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7.5.2 黄土从哪里来?.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土从何而来?

二、黄土“风成说”本节内容一、黄土成因的“百家争鸣”三、黄土高原的形成

一、黄土成因的“百家争鸣”(一)水成说水带来了黄土?“水成说”认为黄土的形成是流水的作用。包括湖成说、洪积说、坡积说、河流冲积说等。

二、黄土成因的“百家争鸣”(二)残积说和多成因说“残积说”认为黄土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经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外地搬来的。“多成因说”认为黄土是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黄土成因的“百家争鸣”(三)风成说天上掉下的“尘”是黄土?公元前32年四月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亦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班固《前汉书》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肆虐,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一、黄土成因的“百家争鸣”(三)风成说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了巨著《中国》,提出中国黄土“风成说”。我国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科学家在吸收前人“风成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野外考察、采样分析,提出了黄土“新风成说”。“新风成说”是目前最主流的黄土成因学说。它的提出,基本平息了170多年的黄土成因之争,最终揭开了黄土形成之谜。“新风成说”不仅最终解决了黄土形成的难题,还从250万年的黄土沉积中获得数据,建立了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

二、黄土“风成说”(一)内容荒漠(热)黄土成因: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燥、半荒燥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冰缘(冷)黄土成因:欧洲和北美的黄土是在冰期时大陆冰川区干冷的反气旋风,将冰水平原上的细颗粒吹送到外缘草原地带沉积而成的。

二、黄土“风成说”(二)证据1、空间分布特点我国自西北向东南戈壁—沙漠—黄土三者逐渐过渡,呈弧形带状排列。戈壁与沙漠以粗粒物质为主;而黄土区以细粒物质为主。黄土地带内,黄土粒径自西北向东南规律性变细:西北部黄土剖面中夹有风成沙层。黄河中游地区和新疆西北部黄土厚度由西北而东南变薄。

二、黄土“风成说”(二)证据2、披盖式产状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不受黄土下伏古地形的影响。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坡向性,迎风坡(北坡或西北坡)厚度较大。3、物质组成黄土粗颗粒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度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在地方下伏基岩的矿物成分没有多大联系。黄土的平均化学和矿物成分接近于大陆上各种岩石的混合平均成分。很多在水中不稳定的矿物在黄土中能保存良好。易溶于水的方解石、白云石还能保持晶体的楞角。

二、黄土“风成说”(二)证据4、古土壤层黄土中发育有随下伏地貌形态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层。5、化石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二、黄土“风成说”(二)证据6、黄土与沙尘暴沙尘暴的范围、风尘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组成与黄土相似。

三、黄土高原的形成思考:非洲北部、澳大利亚,虽然有面积广大的荒漠,粉砂物质丰富,为什么黄土只有零星分布?

三、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堆积的主要环境条件:物源:紧邻荒漠、戈壁动力:有经过荒漠的稳定的风地形:地形为山间盆地或山麓,地势低平植被:半干旱草原或森林草原非洲北部、澳大利亚黄土零星分布,厚度不大的原因:缺乏黄土集中堆积和堆积后长期保存的地形、气候、植被环境。

三、黄土高原的形成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环境条件物源:本区邻近荒漠区,粉尘供应充足;动力:本区盛行西北气流,粉尘传输的动力条件稳定;地形:新构造运动形成三级阶梯,黄土高原位于二级阶梯。青藏高原、太行山、秦岭将黄土高原围成一个硕大的簸箕形盆地,利于粉尘集中沉降;植被:远离海洋,降水偏少,植被以草本为主,有利于粉尘的捕获与保存。

再见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