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VIP

湖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阅读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伦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海燕双栖”以梁上海燕的双栖同少妇独居应用公作对照,兴起下文离愁别绪。

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远,“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在时空的转换中加重了情感的分量。

C.“白狼”两句写因为征人杳无音讯,所以思妇彻夜难眠感觉秋夜漫长,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担忧。

D.“谁谓”两句写幸好有照在“流黄”上的月光给了思妇以安慰,让她减轻了因思念丈夫而带来的愁绪。

16.《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以“木叶”为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古诗的暗示性,试结合文中观点分析本诗中“木叶”意象的暗示性。

【答案】15.D16.①“木叶”本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诗中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木叶”具有微黄、干燥和萧索飘零的特征,渲染了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

③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月光对于思妇不是安慰,而是加深了她的愁绪。思妇因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无理而妙。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木叶”意象的暗示性可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思考。

首先“九月寒砧催木叶”中的“木叶”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结合“九月”和“寒”可知,这里描写的季节是秋季,“催”字写出秋风吹落秋叶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其次,《说“木叶”》一文中说木叶的特征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干燥之感”“飘零之意”,因而“木叶”的意象能够渲染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可见“木叶”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

湖北省襄阳市鄂北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注】①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颔联描绘了兄妹相聚时的场景,杯盘简单但欢笑不断,灯火昏暗但谈笑风生,字里行间透露出无拘无束、温暖融洽的气氛,但也饱含着世事沧桑的人生感慨。

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三年未归的家乡深深的思念,也写了刚刚重逢又要离别,即将出使万里之遥的辽国,将作者的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C.尾联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与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D.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表达了诗人对与亲友重逢的珍惜和不舍,以及对再次离别的无奈和忧虑,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

16.亲人相遇常常是欢欣的,这首诗中作者却道“相逢亦怆情”,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怆情”的?(6分)

15.B【解析】:诗句“自怜湖海三年隔”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三年间漂泊在外的感慨,而非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16(1)直抒胸臆:首联写的是少年时就已经伤感离别,人到中年,这种离情别绪教人更加难堪,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颈联的“自怜”与“又作”更是直接表达心中的万端悲慨。

(2)情景交融:颔联通过描绘相聚时简单的酒菜和昏暗的灯火,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又悲凉的氛围,“共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颔联如果答叙事抒情酌情给分)

(3)用典抒情:诗歌最后一句用了鸿雁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