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之变迁及其结果.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

PAGE5

清代学术之变迁及其结果

往古学术无一成不变之理,盛极必衰,穷极必通。如中国学术史上正统之孔孟学说,揭橥仁义礼乐,为博大精深之规模的建设,统一人类之思想与行为。其后不能不有先秦诸子之分裂,巵言异说,百喙竞鸣,其后遂有始皇之坑儒焚书,两汉学术复兴,儒术复归于统一,经学极盛,尤以三礼及易学为最。郑康成礼学集先儒之大成,而同时即有王肃之破坏,虞仲翔易学于象数最密。后来便有王弼之破坏,王弼一扫汉易卦气消息爻辰纳甲之学,而以老庄说易,开放学者之思想。其时儒学渐衰,老庄玄虚之学大兴,佛教西来,故魏晋六朝学者往往三教并修,至唐复欲以儒学统一思想,故以帝王之力颁行《十三经注疏》。然六朝以后,学者多喜诗歌,文章气节不修,以致五代之乱。宋兴则周程张朱诸理学应运而起,此天演循环,自然之公例也。宋明诸儒严气正性,养成独立自尊之人格,陆王诸大儒尤富于豪杰性,然以末流高谈性命空疏,无具此时物极必反,乃入于今日所讲清代学术之问题中矣。

清代学术何以勃兴?第一由气运转变之趋势;第二乃是朝廷鼓励之助力,盖清初大儒大都生于明季理学,如孙夏峰、李二曲、颜习斋、陆桴亭。经学如顾亭林、王船山、黄梨洲、张稷若、阎百诗以及博学鸿,词科诸文人大都明代人物,惟其因气运将开而生,故诸儒之人格无不伟大,其学术无不精博,卓然开国气象而且富于创造性,适用科学法,今以理学经学分述如次。

理学分程朱陆王两派,往往相攻击。如仇雠孙夏峰独沟通二家不立门户,其学以居敬慎独为主,其弟子之贵显者有汤文正公,治效见于吾苏。陆王派是尊德性,程朱派是道问学;陆王既近于禅,程朱偏重书本,然亦从事静坐。颜习斋出起一大革命,将程朱陆王一切推翻,提倡直接孔孟,以四德九容六府三事为教,颇似今日之行为派,而且最适用于现在之中国二十年前。鄙人早提倡两个学者:一顾亭林,二颜习斋,奉为宗师。近来梁启超亦提倡习斋矣。然夏峰之学至汤文正后遂绝习斋。两大弟子李刚主兼从毛西河学乐,故亦无考据,依旧注重书本。王昆绳好谈政治,习兵法,文章颇似魏叔子理学家,居敬崇礼之风渐失,再传亦绝,此其故何也?一由清代学术趋势向考据方面进行,势力极大,而习斋主张实习不多读书。二由于康熙尊重朱学而习斋攻击宋儒。三则习斋以下无大弟子。如习斋之人格魄力,然其学说之潜势力影响于后世极大。一则戴东原攻击宋儒著《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两书影响于今日社会政治教育者不小,其立论暗用习斋其详别论之。二则嘉道咸间,文士多谈河渠漕政兵法,皆受习斋昆绳之暗示,更进一步而谈变法改制,更进一步而倡革命。

清初大儒如陆桴亭,张杨园确受程朱也。李二曲确守陆王者也,然桴亭亦尝执贽于刘念台之门,念台则王学巨子也。梨洲笃守念台乃独事考据,(二曲读书极博著有《十三经纠缪》《二十史纠缪》)其徒万充宗,万季野三礼学史学卓绝一代。梨洲之弟晦木泽望崇祯中秋试不第,弟兄相约闭关读尽天下书而后出,其魄力可惊,亦见当时博学之风如一大潮流不可抵挡也。

清代经学有正统派,有怀疑派。正统派以亭林为之魁,实为苏州学派之祖。其下则惠元龙、天牧、定宇祖孙三人。世人皆以定宇为苏州学派之祖,与常州徽州鼎足为三顾。宇先生考古之功固属不小,发明汉易尤有大功,然以徽州之江慎修、戴东原、胡竹村、墨花庄,则苏州较逊色。定宇弟子余萧客,江声无过人之才,独王西庄,钱竹汀可传耳。竹汀学问最精,然太仓人非苏人也。若段茂堂,陈硕甫则受东原之法,乳已成徽学。而宋浮溪又属常州学系,著以亭林冠苏州。则徽州之江慎修实师法亭林,其徒弟遍海内,北方学者受亭林学派之影响为不少。

徽州亦正统派也。顾东原一出风靡全国,其直接间接弟子有孔巽轩,王怀远,段茂堂,郝兰亭。郝氏之尔雅,段氏之说文皆成空前之作。王氏之小学几乎绝后,而徽州诸儒大都朴学胜于苏常。

常州为革新派,即今文学也。庄方耕著《春秋正辞》审密有条理,至刘申受述《公羊学》全祖董。江都何劭公一时才华之士,颇喜之其徒有宋浮溪,龚定盦,魏默深,戴子高。子高又笃信习斋学说,由默深而影响湘潭王壬秋。壬秋传之井研廖季平,季平传之康有为,有为

成一孤立概念,“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诸如此类,皆以一“仁”字抒发其思想,很少另用它字与之匹配,这点从下面的引文也能看出。

孔子之“仁”内容极其宽泛,多为个人品德(品性)修养问题。《论语》开篇《学而》即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似乎“仁”之根本在于“孝悌”,此说即便有不当之处,但孔子对“仁”的论述不少是由此而阐发开的。同章又言“巧言令色,鲜矣仁”〔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眼中是一个如何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与《大学》一再言及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文档评论(0)

135****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