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音韵学的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音韵学的发展

摘要: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20世纪上半叶,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的成绩是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4个不同的字。

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宋代吴棫著《韵补》,开始探求古韵面貌。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考订古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6类17部,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每一类都阴声、阳声、入声三分,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晋代吕静编有《韵集》五卷,分为五篇,每一篇中将同音字排列一起,尚未分韵部。六朝的韵书有十余种,如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沈约《四声》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这些古韵书皆早已散佚了。隋代初年(581-589)学者陆法言在家里邀请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位朋友,讨论中国音韵问题,评论各种韵书得失,分韵辩音,准备编制一部通行的标准韵书。隋代仁寿元年(601),陆法言根据当时讨论的提纲,著成了划时代的《切韵》。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订正著成《唐韵》,作为国家公布的用韵标准。北宋景德四年(1007)崇文馆陈彭年等向朝廷呈上校定的《切韵》五卷,次年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由朝廷颁布实施。稍后,丁度等奉朝廷之命修订《广韵》为简本,作为礼部科举考试时考官和士子的使用范本,此简本称为《礼部韵略》。此本经宋代历朝增修,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奉命编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人,故此韵被称为《平水韵》。《礼部韵略》自北宋以来成为官方韵书的正统,此后元代的诗韵、明清两代的官方韵书皆属一个系统。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张玉书等奉命编纂《佩文诗韵》为作诗准则;乾隆时礼部尚书周兆基作《佩文诗韵释要》极为简明适用,通行于世。

从《切韵》、《唐韵》到《广韵》,在音韵方面是属于一个系统。《广韵》五卷,上平声为一卷,下平声一卷,上声一卷,去声一卷,入声一卷。“上平声”与“下平声“并无声调的区别,皆是平声,因平声字最多,故分上下两卷。凡同声调同韵的字汇为一部,平声五七部,上声五五部,去声六十部,入声三四部,共为二○六部。在《广韵》韵部下原注有“独用”或“同用”。凡独用的韵部,在人们作诗用韵时若选此部韵,便不准使用邻近的韵部;凡同用的韵部,注有与某部同用,如“冬”部注“钟,同用”,则此两部韵可以合用;又如“支”部下注“脂、之”同用,则“支”、“脂”、“之”三部韵可以合并使用。因此刘渊编《礼部韵略》时按《广韵》可同用的韵部进行合并,并为一○七部;元代阴时夫编《韵府群玉》改为一○六部,自此成为传统诗韵韵部。本教程所附诗韵常用字表,即是依据《佩文诗韵释要》整理的,它是《切韵》——《广韵》以

文档评论(0)

135****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