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

比如作画,你必需保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干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劳不平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创作的过程,有〔??〕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万世滥觞;一部《论语》被煲为心灵鸡汤,温暖一代又一代人;一部《庄子》蕴含丰富想象,充盈人的精神世界;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敬畏,怀着崇高的文学使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这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惟其如此,?????????。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干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浮气躁????退变???求全责备B.人浮于事????蜕变???求全责备

C.心浮气躁????蜕变???精益求精D.人浮于事????退变???精益求精

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就有了丰盈的人生,也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B.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C.他们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才有了丰盈的人生。

D.他们就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也有了丰盈的人生。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中国“四大名著〞。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论语》是孔子所著,语录体,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D.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晚唐代表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阿房宫赋》是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

4.以下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1967年,中国政府启用“523”

B.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C.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我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灯火光,接着又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

?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亮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特别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状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合计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句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亮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不但让我们

文档评论(0)

159****4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