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陵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陵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陵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址的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钺”的主旨,结合良渚遗址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址的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钺”可知,良渚遗址出现了宫殿、王权、军事、礼仪等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所具备的元素,因此材料反映出当时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故C项正确;

A项中的“严谨”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当时处于氏族社会时期,仍然有氏族制度,故B项排除;

治金技术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良渚遗址为切入点考查早期国家的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

【解答】唯物史观可知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隋唐时期实行科举选官,使一大批出身较低的人得以入仕,材料中均田制“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故B正确;

土地买卖与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结果,不可能得到抑制,故排除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均田制下仍是小农经济,故排除C;

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均田制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人身的控制,使得商人得到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折钱计征”,促进了货币的流通,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

完成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的是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人均耕地”的曲线。

【解答】据材料数据1661—1887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可知人地矛盾逐渐加剧,社会危机逐渐凸显,故选D项;

材料是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并非高产作物种植带来的粮食产量增加问题,排除A项;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意味着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排除B项;

材料是人地矛盾问题,不能由此得出经济发展停滞的结论,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

【分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中国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清廷相继向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常驻使臣”、“依照当时西方的外交惯例进行外交活动”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清廷相继向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常驻使臣”、“依照当时西方的外交惯例进行外交活动”可知,当时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故B项正确。

19世纪70年代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外交活动并没有缓和与西方国家紧张关系,也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外交近代化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郑艳凤认为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吴建红认为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卢淦明、李俊宏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由此可知,这些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与社会主义道路前后相继,B项正确;

成立强调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的关系,未涉及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排除A项;

材料只强调辛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钟爱书屋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为中小学学生教育成长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学习课堂帮助学生教师更好更方便的进行学习及授课,提高趣味性,鼓励孩子自主进行学习,资料齐全,内容丰富。

认证主体韵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40JF6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