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把握表现手法,分析作用.pdfVIP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把握表现手法,分析作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把握表现手法,分析作用

叙事性文学作品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常见的有:衬托、铺垫、欲扬先抑、对比、设置悬念、

照应等。

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

1.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

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

影。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

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

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

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

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

情节发展做铺垫。它的好处是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

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感。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

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

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

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

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

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

主题更加鲜明。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

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

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

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从手法上看:联想、象征、铺垫、渲染、抑扬、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

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1)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

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

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

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

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

不晦。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

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

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

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如《故

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鲁迅在

《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

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

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

铺垫。

(4)烘托: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

侧面描写。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

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

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

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5)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

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

文档评论(0)

139****1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