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言知识,理清文本内容。(重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文本语言,体会淡雅文风。(重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情感发展,理解思考逻辑。(难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生命哲理,学习旷达情怀。

《兰亭集序》:拒绝虚无,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天是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绍兴)的兰亭,邀请了一批文人雅士,弄了一场风雅集会。来的人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当然,王羲之的几个孩子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玄之也跟着来了,共计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细雨绵绵,但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水清流激湍,潺潺流水声听得人神清气爽,山间的景色恬静宜人。大家用香薰草蘸水洒在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在春意绵绵的大好时节里,祈求着消除病灾与不祥。

为了活跃气氛,他们办完“祓禊”仪式之后,又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其斟酒的像舟一样的酒杯放入溪水,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风雅集会,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有十五人各成诗一首;有十六人作不出诗而各被罚酒三杯。

为了把这些当日所作的三十七首诗保存下来,大家商议,把这些诗作予以汇总,编撰成集,以此来纪念这次盛事,也给后人留个念想。

光有诗,没有序也不行!谁来作序?有人提议推举此次集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的诗作集会活动。此时,已喝得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欢畅,一气呵成,写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劲健的三百二十四字。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意犹未尽,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新书写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甘心,重书了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方才明白,先一天乘着酒兴即席挥洒、一气呵成的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

王羲之将自己的《兰亭集序》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王智永手中。可是,王智永却出家为僧,没有子嗣,去世前传给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其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对《兰亭集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已久,多次重金悬赏索求无果。后来得知《兰亭集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唐太宗看到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委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和尚亲近,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与辨才和尚就书法艺术谈得很投机。等待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无话不说之时,有一天,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而辨才和尚看过之后,不以为然地说道:“字帖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还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和尚非常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经失踪。辨才和尚只好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的真迹,随即将其收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和尚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此时,辨才和尚方知自己上当受骗。

辨才和尚失去真迹,非常难过,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去世了。(此时的辩才和尚已经八十多岁,早已是风烛残年,《兰亭集序》就是他的精神支柱,靠《兰亭集序》续命。)

唐太宗在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副本,分赐给亲贵近臣。(制作复印件,请高手一比一复制,送给身边的亲贵)

贞观23年,唐太宗生了重病,住在玉华宫含风殿。弥留之际,他把儿子李治唤到跟前,对他说道:“现在,我想跟你要件东西。你要是真的孝敬我,就不要违背我的心愿。”

李治连忙呜咽着说:“父皇在上,孩儿一定从命。”

“我想要的,就是《兰亭序》,你……就给我带走吧。”说完,他便断了气。

唐高宗李治在办唐太宗李世民的丧事时,将《兰亭序》的真迹殉葬。

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兰亭集序》,已不再是当年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冯承素的摹本。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的摹本,称之为《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其对真迹都达到了传神般地体现。观赏此摹本,基本上可以窥见王羲之原作之风貌。因之,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也被视为传世之珍品。

冯承素钩摹的《兰亭序》纸本,高24.5厘米,宽69.9厘米,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二)任务一:阅读文本,分析情感变化,理清行文逻辑

【提问】阅读1-2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从文本内容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