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元代的社会概况一、民族压迫政策四等人制:蒙古人:包揽军政大权色目人:西域各族、西夏人汉人:原属金朝境内的汉族、契丹、女真等族南人:最后被元征服的南方各族“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元史·刑法志四》)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冲突生活方式不同:不稳定——相对稳定民族性格不同:尚武外向——讲求礼仪纵横不羁——崇尚温和个性张扬——不喜张扬文艺观念不同:娱乐宣泄——载道教化通俗直率——高雅含蓄2、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合蒙元统治者采取汉法,任用儒生;汉人接受蒙元民族习俗,例如火葬、转房婚、婚姻观念开放。三、思想领域的活跃、松动儒学声势显赫但实际影响力下降;信仰多元化。四、商业都市的繁荣原因:元统治者重视商业,保护商业贸易;城市人口激增,市民阶层壮大,娱乐要求增长。《蓝采和》:“学这几分薄艺,胜似千顷良田”五、文人的社会、思想状况1、文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前途,生活困顿;2、元文人内心苦闷、矛盾,既厌倦功名又渴慕功名,既退避世间又眷恋世间。在文学中寻求解脱的两个途径:(1)山林隐逸(如神仙道化剧)(2)放浪红尘(如士子与妓女的爱情剧)山林隐逸放浪红尘〔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啊,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不伏老》)元文人有强烈的参政意识,源于:(1)祖先崇拜意识(2)中国传统文人“明道救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士志于道”“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第二节元代的文学状况一、诗词二、散曲三、小说与说唱文学四、戏曲(杂剧与南戏)第一章宋元话本与诸宫调第一节宋元话本一、“说话”伎艺与话本1、含义:说话,即讲故事、说书,是一种职业、伎艺,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称为“话本”,又称为“诗话”、“词话”。2、形成:唐代就有了说话伎艺和话本小说,但处于萌芽状态;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话和话本由此繁荣起来。唐代城市的“坊市制”:坊:住宅区市:商业区“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下,散。”(《唐会要》)3、宋代“说话”四家:·讲史: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说一故事而立知结局(短篇小说)·说经:演说佛经或佛教史上的有关故事·合生: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二、宋元话本的特色1、思想感情与市井民众相通。(1)作者是说话艺人或书会先生。(2)故事主角多是市井小民。(3)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是市民所有的。(4)叙述时注重诙谐,加入插科打诨。《简贴和尚》皇甫殿直自从休了浑家,在家中无好况。正是:时间风火性,烧了岁寒心。自思量道:“每年正月初一日,夫妻两个,双双地上本州大相国寺里烧香。我今年却独自一个,不知我浑家那里去了?”簌地两行泪下,闷闷不已。只得勉强着一领紫罗衫,手里把着银香盒,来到大相国寺里烧香。(《简帖和尚》)婆婆道:“孩儿,你却没事寻死做甚么?你认得我也不?”小娘子道:“不识婆婆。”……小娘子道:“我上无片瓦,下无卓锥,老公又不要我,又无亲戚投奔,不死更待何时!”婆婆道:“如今且同你去姑姑家里后如何?”妇女自思量道:“这婆子知他是我姑姑也个是。我如今没投奔处,且只得随他去了却理会。”当时随这姑姑家去看时,家里没甚么活计,却好一个房舍,也有粉青帐儿,有交椅桌凳之类。在这姑姑家里过了三两日。(《简帖和尚》)元来情色都不由你。那女子在茶坊里,四目相视,俱各有情。这女孩儿心里暗暗地喜欢,自思量道:“若还我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正思量道:“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