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pdfVIP

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

我国古代戏曲从文辞构造与曲调构造结合的角度来分类,可分为

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或称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曲牌体

的典型为宋元南戏北曲、明代的昆曲,板腔体的代表为梆子腔、皮黄

腔等。

自梆子、皮黄一类的板腔体剧种消灭,到皮黄腔的集大成者——

—京剧的诞生,板腔体戏曲已替代传统的曲牌体戏曲,成为戏曲

声腔的主要进展方向。从戏曲声腔的演化史来看,其整体趋势就是由

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本文论述戏曲声腔在这个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和成因。

一、根本构造单位的形成

板腔体的根本构造单位是一个对称的上下句,相当于一个乐段。

与曲牌体受到曲牌、格式、句数的限制不同,板腔体音乐中曲调的组

织形式和运用方法具有较大的敏捷性。曲调的长短有极大的自由伸缩

的余地:短可短到只有一对上下句,长可长到上百句。句法构造上,

曲牌体是长短句,而板腔体是齐言体,以七字句或十字句〔十字句也

是七字句的变体〕作为其根本格式。

为什么板腔体戏曲承受齐言体的上下句构造?我们认为这与传统

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说唱以及元明的搬唱词话和弋阳腔滚调的影响是

分不开的。

〔一〕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

在传统的民间文学中,七字句、十字句等齐言体形式始终是一种

普遍承受的根本构造形式。《荀子?成相》被认为是中国说唱艺术的远

祖,《成相》共三篇五十多章,歌词形式均为三三七四七,如:“请

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说

唱文学进展到唐代,受到了佛教说唱艺术变文的影响,不过变文的文

体构造根底还是植根于中国外乡的说唱艺术之上的。①所谓变文,胡

士莹认为即

“变易浅显的经文为通俗文的意思。这种通俗文是经文的变体,

所以叫变文。”[1]〔P33〕隋吉藏《中观论疏》提

出:“变文易体,方言甚多。”即在不同场合,承受不同语言,

随机应变把经典通俗化,以便于听众理解和承受。[2]〔P13-

14〕因此,佛教为通俗起见,必定要吸取民间文学的文体以适应宽

阔下层民众,佛教俗讲变文中

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

[摘要]从戏曲声腔的演化史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两种主要形

式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其整体趋势

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一、构造体式上,长短句的曲牌体

戏曲吸取齐言句法渐渐形成板腔体戏曲,在这个

过程中诗赞体的说唱起到了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二、板式节奏

上,经受了由曲牌变化到节奏变化的演化,板腔

体依靠节奏的变化以构成曲调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表达了简单

的戏剧心情;三、腔调唱法上,由宋元时最初的

唱较为固定的曲牌,进展到明代昆腔里的唱腔句,再到板腔体戏

曲唱上下句的根本腔,板腔体戏曲以节奏变化作

为进展曲调的原则和音乐戏剧化的根本表现手法得以最终确立和

完成。在声腔演化过程中,曲牌体戏曲本身已经

蕴含着向板腔体戏曲演化的假设干因素,这些因素可概括为曲牌

体的板腔化,曲牌的板腔化意味着曲牌的解体、曲

牌共性的丧失和共性的增加,是板腔体戏曲形成的前提和根底之

一。

[关键词]戏曲声腔

板腔体曲牌体板腔化〔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

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10-013

4-07

◎李连生

作者简介李连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福建

福州,350108〕。

①杨荫浏:“

自汉以来民间流行的叙事歌曲形式和散文与四六文体早已为说唱

音乐的形式预备好了条件”,“民间的说唱音乐,才是变文的先驱。”

见《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0

4、205

页。200

7年第10期

的句法一般为三三七七七,最适宜于叙事,便是从民间文体吸取

而来的。除荀子《成相》外,民间歌谣中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形式,

如《淮南子》记载的《饭牛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

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就是典

型的三三七七七体。汉乐府挽歌《薤露歌》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