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ppt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文革开始后的禁播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烙刻着那个特殊时代环境所特有的历史印记。但仍然有一些优秀作品。1.主要反映工农业建设成就和颂扬革命传统;eg: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粮食生产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2.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不畏艰险,深入基层,拍摄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eg:《三口大锅闹革命》、《大庆在阔步前进》3.北京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赴外国采访。eg:《澳大利亚掠影》、《访美纪实》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我国独立制作1986年7月,《话说运河》,28集,中央电视台首次独立创作,一等奖。关键词:边采边播;主持人去现场;电视双向传播。1987年11月,《唐蕃古道》,19集,一等奖,1983年动议,各台合作。1988年11月,《蜀道》,25集,或同类一等奖,1982年动议,各台合作。

纪录片栏目的发展《祖国各地》——最早——山川风光、名胜古迹、传播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兄弟民族》——各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以及建国后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各地》——世界各地风景名胜;《国际见闻》——《地方台50分钟》——播出国内生产的优秀纪录片

纪录片题材的拓展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迄今)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其次,对于人的关注,开始由原来简单化的环境和关系描述,转向把人放置于事件当中、把背景因素放大的新的叙述结构。重新开始关注现实的主流社会,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继回归真实以后最富有价值的一次回归。它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显得更为大气,思想张力也明显增强。

20世纪90年代,栏目化运作的纪录片的创作开始进入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的阶段。1992年之后,《生活空间》出现,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栏目化播出的短纪录片形式之后,全国推广——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黑龙江电视台《生活三原色》(9个小栏目)1994年7月1日,山西黄河电视台《黄河轶事》1994年11月11日,山东电视台《家》(《寻常百姓家》、《生活有滋味》、《家庭万花筒》)1995年以后,全国普及。

纪实主义风格依然主流1993年1月,大型纪实系列片《广东行》。同年,《远在北京的家》将跟拍手法与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比手法:《沙与海》、1994年山东电视台的《走进荒原》

人类学纪录片得到国际认可1993年的《最后的山神》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和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精致的画面、准确的镜头和巧妙的蒙太奇思想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历史文献纪录片

尽管中国电视纪录片面对市场还显得准备不足、缺少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