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绪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课程设置地位(8)大倾角开采顶板安全问题*一、课程设置地位(9)松软顶板漏顶推垮事故推进方向Lk2003年,芦岭煤矿“5.13”瓦斯爆炸事故,冲击地压诱发造成,84人死亡。2005年,孙家湾煤矿“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冲击地压诱发引起,214人死亡。矿压诱发其它重大恶性事故突出位置冲击地压诱发瓦斯突出灾害一、课程设置地位*一、课程设置地位总之,一个采矿工作者,无法回避矿压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懂得矿压,就无法实施安全、科学采矿。一、课程设置概况二、课程历史沿革三、课程内容体系四、课程主要特色五、课程建设展望主要内容*二、课程历史沿革20世纪70年代以前前苏联普罗托吉亚阔诺夫:自然平衡拱前苏联许普鲁特:压力拱前苏联鲁宾涅特:掩护梁前苏联库兹涅佐夫:铰接岩梁*二、课程历史沿革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留苏学者平寿康教授倡导开展中国的矿压研究。宋振骐院士创立了“传递岩梁”学派钱鸣高院士创立了“砌体岩梁”学派中国矿压理论走上国际舞台*1、砌体梁理论(1)定义“砌体梁”结构模型A—煤壁支撑区;B—离层区;C—重新压实区Ⅰ—垮落带;Ⅱ—裂缝带;Ⅲ—弯曲下沉带基本观点: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顶板岩梁将会周期性折断,断裂后的岩块处于在相互回转时形成挤压,由于岩块间的水平力及相互间形成的摩擦力的作用,形成梁式砌体结构,称之为“砌体梁”。二、课程历史沿革*煤壁支撑区A:煤壁前方30~40m,岩层有明显水平移动。离层区B:破断岩层垂直位移急剧增大,且其移动速度下部大于上部岩层。重新压实区C:该区破断岩层重新受到冒落矸石支撑,垂直移动减缓,且下部岩层垂直移动速度小于上部岩层。二、课程历史沿革*(2)“砌体梁”理论追溯1981年:钱鸣高先生依据大屯孔庄岩层运动深基点观测资料,提出“砌体梁”平衡理论,并于1981年8月21日在我国“第一届煤矿采场矿压理论与实践讨论会上”报告后,普遍受到认同。1982年4月5日,英国纽卡斯尔(Newcasfle)大学,国际岩层力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岩壁开采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在岩层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把“砌体梁”理论推向国际。最早文献:[1]钱鸣高,采场上覆岩层的平衡条件,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1,2:31-40.[2]钱鸣高,采场上覆岩层结构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2,2:1-11.二、课程历史沿革*(3)力学模型及平衡条件“砌体梁”任一组岩层受力分析“砌体梁”整体力学模型二、课程历史沿革*关键块受力模型滑落失稳条件:回转变形失稳条件:h1—承载层负载岩层厚度;σc—承载层抗压强度;φ—岩块的内摩擦角;i—岩块厚度与断裂长度比。砌体梁结构随着工作面回采,经历着“平衡-动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二、课程历史沿革*(4)科学价值a.支护强度的确定直接顶较厚且规则垮落带在采空区无悬顶时,该项为零。裂隙带的下位岩层能自身平衡时,该项为零。∑h—直接顶总厚度;R—控顶距;n—常数系数;q—上覆岩层均布载荷;L0、h0、s0、Q0—处于悬露状态岩块的破断长度、厚度、下沉量及重量。二、课程历史沿革*b.顶板下沉量的确定控顶距为R处的下沉量为:L—直接顶悬露岩块的长度;m—采高;KP—岩层破断后的松散系数。二、课程历史沿革*c.开采顺序的选择若被采动的煤层位于下位煤层开采后的平衡带之上,则可进行上行开采,并给出上行开采的煤层安全间距。二、课程历史沿革*d.支承压力分布按照砌体梁理论,支承压力分为前支承压力、后支承压力和原始应力区。1-前支承压力,2-后支承压力,3-原始应力区二、课程历史沿革*(5)国内外影响1982年钱鸣高先生于英国国际岩层力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岩壁开采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在岩层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大会主席赞扬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为大会作出贡献”。1986年马斯特教授在第28届全美岩石力学大会发表评论文章,并将砌体梁模型应用到Dowty支架设计中。美国、土耳其、印度等科学家相继发表文章,探讨研究和引用钱先生观点,他们称之为“钱氏理论、鸣高模型”,评价“鸣高模型”是迄今为止解释采场矿山压力的最完善力学模型。(摘自:中国煤炭,1997,23卷3期,pp.56)二、课程历史沿革*2、传递岩梁理论“传递岩梁”结构模型(1)定义及结构模型基本观点:随着回采工作的推进,老顶进行周期性断裂,并形成一端由工作面前方煤体支承,另

文档评论(0)

185****8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