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东亚飞蝗;(一)为害特点

东亚飞蝗嗜食禾本科和莎草料杂草及作物,其中以芦苇、稗、红草(荻)最喜食,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粟、稻、高粱等。一般不取食双子叶植物。成虫和螭咬食叶片和嫩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秆或全部食光,造成颗粒无收。;(二)形态识别

卵囊及卵卵囊黄褐色,长筒形,长45~67mm,中间略弯,上部稍细。上部1/5为海绵状胶质,下部含卵粒,卵粒间胶质黏结。每块卵45~85粒,最多200粒,呈4行斜向排列。卵粒呈香蕉状,长6.5mm,宽1.6mm左右。;(二)形态识别

触角丝状,淡黄色。上颚青蓝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略呈弧状隆起(散居型)或较乎直(群居型),两侧常具棕色纵纹,群居型更明显。前翅褐色,有许多暗色斑纹;后翅无色。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具黑环,胫节红色,;(三)发生规律

该虫无滞育,年发生代数与时间因各地气温而异。北京以北发生1代,黄淮海地区2代,江淮地区2~3代,江西、广东、广西和台湾3代,海南4代。各地均以卵在土下4~6cm处的卵囊内越冬。在2代区,越冬代称夏蝗,第一代称秋蝗。4月底至5月中旬越冬卵孵化,5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羽化,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化为秋蝗。秋蝗期约30d,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秋蝗,盛期为8月中、下旬,9月份为产卵盛期。;(三)发生规律

大部分地区和年份即以该代卵越冬,而在该区南部的秋旱温高年份,该代部分卵于9月中旬前后又孵化为第二代秋蝗,10月中、下旬羽化,但因冬季低温降临,成虫也不能产卵而冻死。由此增加了当年的为害,却减少了来年夏蝗的虫源基数。飞蝗迁移时间多在晴天的9~16时,当遇阴雨天、浓云密布、中午地面温度超过40℃或日落后,均停止迁移。群居型成虫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d的性成熟前期。;(三)发生规律

微风时常逆风飞,大风时则顺风飞,可持续飞行1~3个昼夜。由于取食、饮水,在飞行中可降落,下雨时亦可迫降。飞行距离可达数百公里,能超过1000m高的太??山。飞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种群密度和生态条件的影响,群居型和散居型可相互转变。;(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注意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排灌配套,做到旱、涝保丰收;提倡垦荒种植,大搞植树造林,创造不利于蝗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使蝗虫失去产卵的适生场所。因地制宜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麻类等。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四)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于蝗3龄以前,喷洒下列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40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大面积发作时,用25%快杀灵(辛·氰)乳油12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