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的作用.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的基本作用

作为中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除了医疗用途之外,还具有

多种多样的非医疗用途,古代本草常常将这些作用混列其中。如《神

农本草经》称曾青“能化金铜”,《名医别录》称白青“可消为铜剑,

辟五兵”等。对于药学专著来说,这些记载并无实际意义。

这些物质作为药物使用,又有针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目的,

如《神农本草经》称乌头“杀禽兽”,目前一些中药书籍称毛莨“杀

蛆”或以之作为兽药,则属于后者,实际上也不是中药学研究的范围。

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可能发生有利的效应,亦可能发生不良的反

应,在本草文献中,常将此称为药物的“利”和“害”。同一药物,

在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需要时使用,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其是有利的;而在人体不需要时使用,则往往引起不良反应,其是有

害的。《素问·脏气法时论》将前者称为五脏所“欲”,并将药物有利

的作用统称为“补”;又将后者称为五脏所“苦”,并将药物的不利

作用统称为“泻”。此即一些医药文献中所说的“五脏苦欲补泻”。

原书以举例的方式告诫人们,任何药物,哪怕是名贵的补虚之品,若

不为脏腑所“欲”,就会干扰或破坏人体生理功能,或加剧病理改变,

因而不可乱用;相反,只要为脏腑所“欲”,哪怕是偏性强烈甚至有

毒性的祛邪药,只要用之得当,都应该果断使用。这对纠正人们喜补

恶攻的不正确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药物对人体的医疗作用,习惯上叫做“功效”(或功能)。对人体的

不良反应,则为副作用或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

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而且比较轻微,对人体危害不

大,一旦停药后多易于消除。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的加工炮制、配

伍、用法、辨证是否准确、患者体质及禀赋等多种因素均有关。但更

主要的是一种中药有多种功效,对于某一证候,其中部分功效是与病

相宜的,另一部分功效则与病不宜,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引起

副作用。如麻黄最宜于外感风寒,表闭无汗之喘咳。而对肺热壅盛,

用。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

能的破坏。这种反应由药物的毒性引起,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药过久

所致。副作用与毒性反应既有区别,亦有联系,有时难以截然区分。

这些内容,主要见于各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一般又将其称为药物的

病证禁忌。

全面认识中药的作用和特点,合理用药,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优

势,尽量避免不利的副作用,严防发生毒性反应,确保用药安全而有

效,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

并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当各种致病

因素影响人体后,便会破坏这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导致邪盛正衰,阴

阳气血失常,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病理改变,发生疾病。

中药的功效可分为治疗功效和保健功效两大类

1.中药的治疗功效

中药的治疗功效,是迄今中药学所论功效内容的主体。由于中药

应用经验的积累,主治范围的增多,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的深入发展,中药的治疗功效体系亦渐趋成熟,形成了一个由纵向的

多系统(如清热、补虚、散寒等)和横向的多层次(如补虚又分化为第二

层次的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补气又再分化为第三层次的补肺气、

补脾气等)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成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

中药的基本作用是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功能。因此,中药的治

疗功效主要是针对这些病因而概括出来的。如外因有六淫,则功效就

有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与泻火;其他病因有气郁、血瘀、

之相应。这类功效能消除病因,可用以治本。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药功效在层

次上的不断分化,正是为了使药物作用与证候有机地相联系。如热邪

可引起脏腑热证、气分热证、血分热证、湿热证和热毒证等不同热证,

清热系统的功效就有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和清热解毒的分

化。所以,中药的对因功效,实质上主要是针对不同证候的。只有截

疟、驱绦虫等少数功效,主要是针对疾病而不是与具体证候相对应的。

临床的证候,常常是由若干症状表现出来的,在中药的治疗功效

中,客观存在一些主要是针对症状的功效,如麻黄的平喘、生姜的止

呕、柿蒂的止呃逆等等。这类功效可以直接缓和其相应的主治症状,

收到治标的目的。临床应用时将这些功效与该药对因治本的功效(如麻

黄的发散风寒、生姜的温中散寒)相联系,或配伍对证之药,可以标本

兼治,或急则治标,这与中医学要求治病求本的整体思想并无矛盾。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