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问仁教案-粤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弟子问仁》教案

李建辉

教学要点: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积累有关的“名句”和有关的文言字词;

理解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用不同言语说教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第一课时(年月日星期四)

内容:通读课文,做到能翻译有关句子,熟记课文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

阐释课本的“前言”,交待《选读》的教学的总目的:认清“传统”

对单元教学要点简要说明,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并注意“质疑”

二自读课文,要求将课后练习二中所有例句,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根据注释翻译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同时通过屏幕展示课文的部分翻译

三师生共同讨论练习二,翻译例句并作初步探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并展示如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

克己复礼为仁

翻译: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制这就叫着“仁”。

(穿插追问:“复”究竟是“符合”还是“恢复”的意思?)

请问其目

翻译:请问实现它的细则是什么?

请事斯语也

翻译:请让我来实践这些话吧

(穿插追问:这话是谁说的?既然“不敏”,又怎么能“事”,这种行为叫什么?我们过去说的那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执行”是否从这里可以找到根源?)

举直错诸枉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①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翻译: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

舜有天下,选于众。翻译:舜占有天下,就在民众中选拔(贤能)。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翻译:如果有人对人民广泛地施恩而且能够救助大众

何事于仁。翻译:(这)何止是仁啊。(“于”被虚化)

②也

必也圣乎。翻译:(那)一定是圣德啊。(感叹语气)

其言也讱。翻译:他说话啊一定很稳重。(舒缓语气)

何谓也。翻译:(这)是什么意思呢?(疑问语气)

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这)可以说就是实现仁的方法途径啊。(强调语气)

四布置下节继续讨论的问题:儒家的“仁”和“礼”究竟是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年月日星期五)

内容分析课文思路和思想,探讨“仁”的含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疏通课文,最后复习完成练习二

二课题分析讨论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题。(学生向老师询问何为仁者的问题)

有哪几个学生来向老师提问?

老师是怎样回答这些学生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

教师归纳板书

三课文主旨探讨如此下:

对于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要作出不同的回答?

(明确:这除了说明孔子作为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外,还说明他所创导的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富有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这其实也为后人打着“仁爱”的漂亮旗号兜售私货提供了可乘之机。)

那么从本文看孔子的“仁”从其本身内容和对个人修养上有什么不同层次的含义?

(明确:从仁作为道德本身内容看,最高境界就是“圣”,而“仁”只是达此境界的过程,人只要处在这个过程中就都具有了仁德了;从个人修养上看,就是要求学生起码要做“士”,一般要求做“君子”,终极目标就是要做“圣人”。)

孔子自认为很难成为圣人,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为什么却被后人封为“圣人”呢?

(明确:孔子在生从来也没有以圣人自居过却被后人尊奉为圣人,这里除了孔子本身的谦虚和人们对其崇敬外,还与后代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抢到天下的强势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孔子“仁政”的理想社会就是“礼制”,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森严的社会,而强权者大都产生于“礼崩乐坏”的动荡年代以一个“复礼”者的姿态出现的,于是在盛赞的孔子的同时,实际上就在自己的脑瓜带上了一个圣人的光环,又为自己强占社会全部资源提供了合法依据。其次,强势者一方面可以用“礼制”统治人们,不断建立健全那种非人的等级森严的“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可以用圣人社会的理想给老百姓画一个充饥的大饼,好让老百姓在憧憬未来“方做人上人”的幸福时,无怨无悔地在现实“吃得苦中苦”。至于读书人,或曰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原本在孔子时代“士”阶层是比较独立的,他们不仅读书,更学艺,都有一技之长,不要依附权贵就能过活,反倒是那些新兴地主阶级要来巴结他们,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遗憾的是,孔子创导儒家学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使其有了很强烈的参政意识,在他自己政治抱负受挫之后,开办私学进行教书育人时,他就很自觉把培养为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25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