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原著的理论及指导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原著的理论及指导意义

温病学原著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

经典一起构成中医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是基础的基础。我们当中有些人认为,当前主流是创新,古典文献已

经不那么重要了。我以为创新首先是中医的创新,并不是将中医变成

现代医学。如果承认这个前提,就会认识到中医要创新,首先要有深

广、坚实的中医基础,再适当地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才可能有所成就。

要有深广、坚实的中医基础,四部原著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上述四部原著之中,温病学最为年轻,并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可以

这样认为:“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而温病学原著则是其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现在根据笔者几十年温病学教学及长期临床实践的体会,

来说明温病学原著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

(一)温病的范畴和病种

温病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可概括两大类(即湿热类和温热类)

以及十余种乃至数十种具体疾病。面对温病临床,首先是温病的种类

问题。因为不同病种,有不同的病因病机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对这样

一个基本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那么清楚。因此遇到一种外感病,

尤其是少见外感病的出现,对它的范畴问题就会出现不同认识,甚至

引起争论。“非典”的出现就是这样,当时对“非典”的中医归属,

就提出不下十余种。实际上在温病学原著中,对于温病病种,早有明

确的记载。例如争论的焦点之一:温病与温疫的关系问题,《温病条

辨》上焦篇第一条就有明确记载:“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

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吴鞠通指出

了9种代表性温病病种,其中包括温疫。可见在整个温病这个大范畴

中,包括“温疫”在内。换句话说,温疫就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温热

病(但温疫与瘟疫有别,后者泛指流行病,包括热疫与寒疫在内)。

非典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是关于湿热与温热问题。有人认为非典属

湿温,也有人认为是温热。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说:“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是对以风温为代表的新感温病的典型发生

发展规律的描述。另一温病学家陈平伯在他的《外感温病篇》中说:

“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

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陈

氏之言是对以上叶论的进一步补充。说明风温一类新感温病,肺胃是

其病变中心。但湿热病(或湿温病)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特

点。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湿热)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

多归膜原。”从以上论述温热与湿热的条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

的不同。一般温热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初起以肺的症状为主,

急重者可逆传心包,一般多顺传阳明。湿热之邪虽然亦多从口鼻而入,

却从膜原向中焦发展,故病变以脾胃为中心,且多膜原证,但肺的症

状少。“非典”因有强力传染性,且热象显著,具有温疫的性质;但

从其演变规律来看,又切近风温特点。另外温热热象重,发展快;湿

热热象轻,即所谓“身热不扬”,发展慢,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而多膜

原证。所有这些特点,与“非典”并不合拍。然而在温热性质之中也

确有某些夹湿现象,如舌苔腻身痛困乏以及腹泻等。但温热夹湿与湿

温不同:温热夹湿是以温热为主,发生发展仍取温热规律,显然与湿

温不同。故可以认为非典属于“风温疫夹湿”。

(二)提高辨证水平

1.加强对辨证纲领的理解与运用

一般医者知道温病辨证纲领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但对具

体运用尚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人认为卫气营血辨证针对一般温热病,

三焦辨证则是针对湿热证的。这一观点肯定不够正确。卫气营血辨证

和三焦辨证纲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叶天士在提出

卫气营血辨证时亦随时注意到三焦辨证。如他在《外感温热论》中说: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

在表。”此说明温病初起,病变未离上焦肺与心。又云:“斑出而热

不解者,胃津亡也……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

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

入易易耳。”从这里我们可发现其讨论的是中焦和下焦的问题。“甘

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是典型的治疗温病后期下焦液亏的方法。吴鞠

通提出三焦辨证纲领,但在整部《温病条辨》中,又何尝离开卫气营

血。这可从《温病条辨》中得知:“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

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主之。”这是邪在营分证

治的代表性的描述。又“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

小便涩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