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1-粤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定风波》教学设计

黄梅余琳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诵读体会词中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抓住关键句子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词中运用的借喻手法以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身世以及在词中表现的旷达的意境。?

.赏析经典句子,了解作者处世态度。

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借喻的手法。

三、教学设想:

.应潍坊“三四五”教学模式,分课前预习案、课堂教学案和课后练习案三案进行。

①课前预习案以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重点字的注音、释义为主。

②课堂教学案围绕本词设计思考问题和练习。

③课后练习案结合课堂所学设计练习。

.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既独立思考质疑又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设计本源。

.指导诵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所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在高一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展示投影,师与生齐读)

今天,让我们重新走进苏轼,走进“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的《定风波》。(板书文题、作者)

、检查预习学案的巩固情况

作者:

苏轼,字号,北宋著名词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并称“苏辛”。

注音:吟啸料峭遂晴

解释:

吟啸——

向来——

(展示投影,生回答)

、展示教学目标(板书目标)

()诵读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词的手法以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提问介绍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背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元丰二年(),遭“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老师总结:所以作者在《自题金山画像》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旷达之余无不透露出作者无奈的辛酸。

二、自主学习:诵读词回答问题。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展示投影)

(生回答,师明确答案)上阙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阙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在词的上阙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展示投影)

(生回答,师明确答案)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补充)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③“一蓑烟雨任平生”由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一个“任”字有力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从容、洒脱和旷达之情。

④人生态度是:旷达、乐观、豪放。(板书)

三、指导诵读,品味意境。

语调:缓慢又不失雄浑

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听录音,范读、齐读,反复读

四、合作探究学习

师提问: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在《定风波》里,作者不止一次给我们展现了旷达的胸襟,更告诉了我们深刻的生活哲理,赏析:“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深化)借喻(象征)手法,作者用风雨和晴比喻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回望刚才下雨的地方,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苏轼看透了人生,看透了虚名荣辱的烟云掠影般的本质,所以他才能清醒地正视现实,坚强地面对现实

文档评论(0)

173****59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