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卷2024届 辽宁新高考考前提分演练(六)Word版.docxVIP

名师解析卷2024届 辽宁新高考考前提分演练(六)Word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届辽宁新高考考前提分演练(六)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传说中看来,原先蛮、狄、夷、戎族分居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后来随着时间发展,被称为蛮族的黎族和苗族先进入了中原地区;其次又进入中原地区的是羌族中的炎帝族。最终在尧舜禹时期黄炎族占有了中原地区,并在这里最终孕育了伟大灿烂的华夏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产生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是多元一体化的过程

C.是各民族斗争的结果D.黄河流域孕育的产物

1.B题干材料实际上分三部分构成,一是各族分居四个方向,二是外族不断融入到中原的过程,三是最后的结果是孕育了华夏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一体化的过程,B项是正确的;题干没有提及生产力发展的内容,排除A项;中华文明是一个交融的过程,不单单是斗争,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黄河流域的作用,排除D项。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说明

A.地方行政体制变迁影响经济发展B.儒家义利观念影响民众经济活动

C.政府政策变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D。南方丝路贸易与经济重心迁移影响

2.C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可见政府政策变动影响了山东等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山东地方体制的变动与商业活动变迁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D项与这一时期的史实不符。

3.潘镛先生在其《隋唐时期的漕运与运河》一文中认为是隋炀帝意欲“坐镇国都大兴(长安)城,以东都洛阳为经济重镇展开双臂,以右臂伸向江南,左臂伸向东北,掌握住全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命脉……”洛阳的优势得益于

A.地处开阔的平原B.地处于河运中心

C.靠近主要产粮区D.皇帝的个人意志

3.B隋炀帝之所以营建东都洛阳,是因为洛阳地理位置重要,洛阳地处南北河运中心,隋炀帝疏通原有河道以后,洛阳的地理位置更加明显,故选B项。平原优势对洛阳来讲并不最重要的,排除A项;当时主要的产粮区在江浙一带,排除C项;皇帝之所以营建洛阳,正是因为洛阳优越的交通条件,排除D项。

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这说明宋朝()

A.南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B.南方土地利用率提高

C.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D.人地矛盾得到了解决

4.B据材料“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可知宋代南方种植作物增多,土地利用率提高,故选B项;“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并不是对南方农业生产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南方多地种麦,没有体现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之间的比较,排除C项;南方土地利用率提高只能缓解人地矛盾,无法解决,排除D项。

5.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作为国家在乡村统治的辅助者,他们担负着代表乡村舆论的责任和作用,有时,也出面充当国家权力与乡村利益之间的调和者。这表明清代()

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

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

5.A“作为国家在乡村统治的辅助者,他们担负着代表乡村舆论的责任和作用,有时,也出面充当国家权力与乡村利益之间的调和者”表明士绅发挥了处理社会矛盾和协调社会秩序的作用,作为民间组织在帮助政府工作的开展,表明士绅成为了政府和百姓联结的纽带,故选A项;士绅不属于地方行政组织,是民间自发的组织,排除B项;士绅群体是自发形成的,自觉的在民间行使相关的职能,并非政府干预和操控而形成,不能说是羁縻政策,排除C项;士绅并不享有国家行政赋予的任何权利,不能说是权力下移,排除D项。

6.下表是洋务运动期间出现的部分书院及开设的课程。据此可知

尊经书院(四川)

尚未开设西学课程

正蒙书院(上海)

中西学兼课

格致书院(上海)

以西学西艺为主

万木草堂(广州)

传播维新思想为主

A.科举取士倾向实用人才 B.近代教育模式遍及全国

C.教育理念呈现新旧杂糅 D.维新思想传播蔚然成风

6.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出现的部分书院教授的课程中既有中学也有西学,体现了中西杂糅的特征,C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近代教育模式的普及度,传统教育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19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