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docx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透视之三

陈良咨

群体性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其发展和演化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同样性质的一个小事件,有的会悄然无息地从现实中消失,有的却能够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其中是什么因素在发生关键性的作用。当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必然会涉及到当前比较时髦的似乎很有理论修养的词汇——机制。查阅相关资料,所谓机制是指一个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以一定的原理为指导,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当我在“机制”理论的迷雾中找不到北时,美国人查尔斯·蒂利一语道破天机:“机制是小范围原因:在广泛范围内,类似的事件产生实质性的相同的和即时的影响。”下面,我将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分为演化机制、发生机制以及比较时髦的蝴蝶效应进行探讨。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和演化历程

以时间维度为主,依照事前、事中、事后的发展逻辑,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群体性事件一般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由于群体性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大部分群体性事件并不能严格按照这样的阶段来划分,各阶段之间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并不是由单一事件组成的,而是由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一系列事件集合而成。对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做五个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在理论上的意义要大于实践中的意义。

一是事件的逻辑起点。之所以界定为逻辑上的起点,是因为很多群体性事件是由多种因素耦合而成的,起始点很难确定。为了分析上的便利,可以从逻辑上为事件确定的一个起点。剖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其诱因主要有四大类:决策有偏差,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利益;政策不到位,一些群众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执法办事不公,侵害部分群众的合法权益;干部作风不好,伤害一些群众的感情。群体性事件的逻辑起点一般可界定为发起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之时,或者说他们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并决定采取集体行动维护自己权益时。

比如,四川汉源事件,事件的起因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就派出专家对在瀑布沟修建水电站问

2

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决定在该地修建水电站。正因为如此,从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汉源县城一直传闻要搬迁,上级政府也不允许县城进行扩建改造。但在有关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我们不能把它作为汉源事件的起点,因为尽管这些历史背景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联,但关联度不高,在分析过程中意义不大。中央和四川地方政府正式决定在汉源修建瀑布沟水电站、并制定征地拆迁标准时,汉源事件才开始处于萌芽状态,我们应将这个时间点作为事件的逻辑起点。

二是孵化期,即群体性事件酝酿期,也可以称为群体性事件的动员阶段。这个时期有可能很长,需要几年时间,如汉源事件;也可能很短,仅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比较狭小的空间某一因素持续发酵,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

在孵化期,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与非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完全不同的路径。在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中,如瓮安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之类的民间泄愤事件,信息传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时间上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曹英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中有比较精彩的分析:

在群体性事件整个过程中,信息传播可以存在三个发展阶段:(1)“议论纷纷”阶段。突发案件发生时,现场群众是偶然“碰见”,为自发的、或然的麇集。由于此类案件多为相当惨烈或者

3

强弱势力分明,大多数旁观者本能地会出现对受害者的同情、对加害者的义愤等“常态反应”,相互间交流、询问、议论,信息传播进入口口相传的轨道。(2)“流言四起”阶段。在这一时期,核心信息形成,信息领袖控制信息源,在口头、文字等多种方式传播下,个体群众相互认知、相互吸引、相互作用,达成群体共识、群体意识,形成同质性的关系网络。社会大众出现对事件之外相关关系的联想,开始聚集现场,出现了演讲等舆论动员的信息传播方式,情绪转为激愤。(3)“谣言惑众”阶段。此时,群体情绪多是焦虑、不安、愤懑、易怒、亢奋但又不知所措,变得非常敏感、轻信,社会责任感、自我控制力严重削弱,甚至出现原始本能宣泄尤其是暴力的冲动主宰群体的现象。社会大众关注重点由对事件本身真相的追究转移、集中到权力体系与当局,情绪激化,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突然爆发,冲动、暴力行为发生。

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如瓮安事件、浙江戴海静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等,可以验证的确存在“流言四起”、“谣言惑众”阶段的存在,但在同类型的安徽马鞍山事件,尽管信息传播的途径基本相同,但现场发挥作用的却不是“流言”、“谣言”,在很大程度上信息真实的程度比较

文档评论(0)

scj1122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5135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