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

1全体的

1.1为及时清洁并移除、妥善处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在灾后重

建中促进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率,制定本导则。

1.2本指南适用于地震灾区倒塌房屋、道路和桥梁的施工(构)

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和拆除建(构)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

1.3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受损文物和建筑垃

圾不包括在本指南的范围内,不得混入建筑垃圾中清洁并移除处理。

1.4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应坚持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遵循快速清除、就近处理的原则。

1.5负责灾区建筑垃圾处理的部门应遵循这些指南,因地制宜,

组织编制建筑垃圾看法、清洁并移除、处置、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措施

的具体实施计划。

1.6灾区建筑垃圾的处理由责任部门统一组织,由建设、环保、

交通、卫生、文物等部门分工协作实施。

2看法

2.1编制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实施计划,责任部门应组织当地有关

单位对受损建筑物进行清理和运输(构)筑物的分布、数量、种类进

行调查、看法。

2.2预估灾区建筑垃圾量宜以现场测量为准,如无实测资料,或

现场难以测算,可按以下经验数据估算:城镇地区砖混和框架结构的

建筑物,产生量约为1.0-1.5吨/平方米;其它木质和钢结构的建筑物,

产生量约为0.5-1.0吨/平方米。农村地区建筑垃圾产生量见上述数据

下限。

2.3应组织有关单位对含有或怀疑具有传染性的生物污染物进行

调查、传染性污染源以及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的损毁建(构)筑物进

行申报、记录或风险评价,为分流清洁并移除和单独处理提供依据。

2.4对损毁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等,应在文物行政

主管部门的配合下进行详细的登记和看法,以利于在“传统材料、传

统工艺、传统形式、传统功能”的原则下恢复重建。

2.5对拟定的回填、堆放、填埋场所的选址、清洁并移除处理方

案、二次污染控制措施等应进行看法。

3清洁并移除

3.1对损毁建(构)筑物中的生活垃圾,以及生物性污染物、传

染源、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其他特殊垃圾,应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分

离后分流,按有关规定和标准及时单独转运、处理。

3.2对含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的建筑

垃圾,难以分离的,应确定区域范围,在卫生防疫人员的指导下消毒

后,送卫生填埋场分区处置。

3.3对于受损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应在文物行

政主管部门的配合下,按照所承载的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再利

用性进行分类清理,尽可能保留和保护可再利用的、承载传统材料特

征和传统工艺信息的构件。

3.4清理建筑垃圾时,宜将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

废钢筋等分类装运,运到处理场所后分类堆放。对于混合装运的建筑

垃圾,卸到处理场所后,可由相关部门根据需要进行分类。

3.5清洁并移除作业时,应先清洁并移除城镇主要道路和拟建过

渡安置区域的建筑垃圾,其次为居住区周围、街道和公共场所的建筑

垃圾,再逐步清洁并移除其它地区坍塌和拆除的建筑垃圾。

3.6对涉及国家、集体、居民拥有重要财产的地区,应先以人工

清理为主,再机械清洁并移除。

3.7对大体积的混凝土块等无法直接搬运清理的,可采用工程破

碎机械进行破碎。对于难以破碎的地方,也可以采取局部爆破措施。

3.8应尽可能使用密封或覆盖的大型渣土运输车辆,按指定的时

间、地点和路线清洁并移除。

4处置

4.1建筑垃圾处置分为回填利用、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置等三种方

式。

4.2建筑垃圾回填利用

4.2.1建筑垃圾回填利用主要用于场地平整、道路路基、洼地填

充等。用于场地平整、道路路基施工垃圾应按使用要求进行破碎和回

填,用于洼地填充的建筑垃圾可不经破碎直接回填利用。

4.2.2建筑垃圾用渣土回填、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为主,不得

含有3.1条所指的垃圾。

4.2.3建筑垃圾不得在地下水集中供应的水源和补给区回填。

4.3建筑垃圾的临时储存和堆放

4.3.1建筑垃圾临时堆场主要建设在城镇郊区的低洼地或山谷中,

条件成熟后,可将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利用率或转运至填埋场处置。

4.3.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