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从风论治.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肾病从风论治

肾病与风的关系,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以此理论为指导,临

床实践中也有所应用,但有关肾病与风邪及其证治的内容,历代医家

的经验甚为丰富,有深入整理、引入临床实用的必要。

一、风邪与肾病

1.病名有风: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因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

就是表现为浮肿的风水病和肾风病。

2.风邪致病机理: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热、毒等邪常依附于

风侵入人体,损伤肾脏,导致肾病。

风邪伤肾:肺卫主表,为人身之藩篱;肾者主水,主一身阴阳之

气,职司二便之开合。风邪袭表,卫阳被遏,循经脉入里,损伤胃气,

开合失司,水湿泛溢,或封藏失职,精微失固,导致肾病水肿、蛋白

尿、血尿。

风热伤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

舌本。”(《灵枢·经脉篇》)风热上受,搏结咽喉,肺气失于宣降,风

热循经内伤肾体,气化不利,水湿泛溢,发为浮肿。内伤肾络,导致

血尿。损伤肝肾,风邪内外相合,致头目眩晕。常见于急性肾炎或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若风热久居,耗散正气,可导致肾病迁延不愈。

风寒伤肾:风为阳邪,其性散上;寒为阴邪,其性敛降。风寒外

束,肺气不宣,水寒不散,移邪于肾,损伤肾阳,痹阻肾脉,导致肾

病。邪重势急,急性发病;邪轻病缓,风寒留恋,常在不知不觉中染

病并慢性化。

风寒挟湿伤肾:风寒挟湿入侵,困遏脾肾,脾失运化,水湿泛溢,

肾阳不足,精微不固;或湿邪化热,蕴结肾体,耗散肾阴,灼伤肾络,

也可导致肾病。常常进展缓慢,病情缠绵,难以速愈。风邪易伤,湿

邪易留,湿久为痰血留为瘀,痰瘀交阻,久羁不散,肾脏萎缩。

风毒伤肾:风毒侵入肌腠,蕴于局部,则化为疮痍,扰于血脉,

损伤脉络,外发斑疹。若失于及时清解疏透,则风毒经血脉流入肾体,

灼伤肾络及膀胱,而为尿血,日久不愈。风毒损伤肾气,气化不利,

水湿内聚,导致肾病水肿。常见于紫癜性肾炎、急性肾炎,或免疫性

疾病诱发的肾病。

3.风邪致肾病特点

先中于表:因风邪泛散,其性轻扬,故常中表,其病变大多在表。

无论是急性肾炎,还是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每遇风邪触动而诱发,临

床往往有肺卫症状,表现风热、风寒、风湿、风毒之症为多。

不独中表:风邪袭肾的危害更在于里,风邪可以入络。在肾病中,

不但风水、肾风之水肿与风邪有关,血尿、蛋白尿亦与风邪相关。这

是因为反复感受风邪,或风热相煽,或风湿兼夹,均可酿生湿热,湿

热留恋,久蕴化热,热迫下焦,伤及血分,湿热互结,血热亢盛,由

是损伤血络,动血出血,形成血尿。风邪入里,肾络受损,风邪开泄,

精微失固,可以形成蛋白尿,临床见到尿中泡沫大量增多。

风邪中表,这是疾病的初期,是风邪中人的一般规律;风邪中里,

可视为疾病的迁延、传变。这种规律在肾病中也是如此。

兼邪为患:风为百病之长、之始,但风邪很少单独致病,风邪致

病必依附亲邪(寒、湿、燥、火)而发病,以风湿、风寒为多,而且由数

邪相兼为患的。如现代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痹症

所致的肾损害就是由风寒湿或风湿热毒所致,久治不愈,渐损肾脏的。

此外,《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主的历节亦是风邪兼湿为患

的例证,其“脚肿如脱”的症状及白术的作用足资证明。

内风扰肾:后世医家根据“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的理论,将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出现风性特点的多种病证称

之为“内风”。在肾病中可见到肝阳化风、阴虚风动、热极生风、血

虚生风等。在急性肾炎及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伴有高血压的病例,当

风湿之邪侵入人体后,湿从热化,湿热蕴蒸致使肝肾阴虚,而出现头

目眩晕,失眠口干,面色潮红等阴虚阳亢之象,此时往往伴有不同程

度的高血压。在慢性肾炎高血压型的阴虚风动及贫血的血虚生风之眩

晕;慢性肾炎后期或尿毒症期见到的眩晕、呕吐、抽搐、震颤等均是

肝风内动的表现。但内风之生,不独因虚生风一端。前人云:“湿过

极,则反兼风化制之”。临床上有些患者常因水湿内停而致肝失疏泄,

气血上逆,风痰上扰,实质为容量负荷型高血压。

二、风邪辨证

1.面肿即风:临床所见,外感风邪引发水肿时总是面部浮肿在先。

即使外感症状不明显,若有面肿,即应在治疗时不忘祛风,可以提高

疗效。

2.外感肺经症状:肺主皮毛,风性开泄,卫表不固,风邪侵袭,

肺气失于宣肃,即显鼻塞、咽痛、咳嗽、流涕等肺经症状。临床上往

往见到一、二项肺经症状即应在治疗时注意祛风。若待肺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