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8 牛和鹅 教学反思2.pdfVIP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8 牛和鹅 教学反思2.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统)编版

《牛和鹅》教学反思

《牛和鹅》记叙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再不怕鹅的故事。借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

到不同的结果。本课课文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一、教学效果

1、依据教材特色,学生的生活积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比较理

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生活入手,揭题激趣。

首先课前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你最害怕什么动物?说一说理由或举真实的例子。此

话题一出,学生便七嘴八舌地和同桌交流起来,在巡视聆听中发现很多同学非常怕蛇,有点

谈蛇色变,还有的怕狮子、怕老虎、怕狼等等。顺势出示鹅的图画,首先仔细观察,记住它

的名字叫什么。这个环节是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积累的,他们虽然不像鲁迅说的生活在只

能看到墙壁上方四角的天空,但是生活的常识也是了解一二,很是粗浅。认识之后,再接着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后便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作者小时候很怕鹅,你知道为什么吗?作者

的心里有没有变化呢?赶快捧起书去课文中寻找关键的字眼吧。

1、初读感知了解故事。

在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后先发挥优秀生的作用,小组长检查读书情况,把错误的字音

或读不好的句子汇总在班内统一练习朗读,为理解文本内容扫清障碍。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后在班内交流:课文主要

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起

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在历练中培养概括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结合批注,领悟感情。

潜心自由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是什么心情。

这个环节的第一步是学生自读自悟,从课文的相关内容中发现。第二步是和同桌交流,通过

思维的碰撞来达成共识,然后在班内展示,通过交流再次走进作者内心,感受作者的心情,

进而在培养语感的同时培养情感。接着指导朗读,想象着就是自己遇到了非常害怕紧张危险

的事情,设身处地地让情感共鸣,能读出作者的心声。

3、聚焦篇末,升华情感。

聚焦文章最后意味深长的话语:“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

文知道是什么话;这句话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思维引向深入,读懂这

句话中作者含着的意思: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

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那生活中的我们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进行说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统)编版

话练习,进一步迁移运用。

二、教学优点

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层次变化明显。

三、不足之处

课文很长,描写的细节内容比较细腻,但未能品读,有点遗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我会聚焦描写动作、神态的等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背诵。

四上语文背诵与积累全册汇总

一、古诗背诵

1.《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雪梅》

宋·卢鉞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文档评论(0)

189****6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