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docVIP

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

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

上传:赖炜明更新时间:2012-12-2819:54:17

【摘要】苏轼作品中的“水月”意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他的诗、词、文、赋中各种各样的水和月随处可见,伴随着他独特、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喟叹。他以一种复杂而豁达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因而他笔下的“水月”时而透露出一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之感,时而又流露出一种逝者如斯的随缘自适、与世无争的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才区别于前人笔下的“水月”,浸透着苏轼独特的人生感受与生命哲学,具有非凡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苏轼水月意象文化品格

文化中的“水、月”之缘

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生命,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那就是“水”。远古神话中,水是一个中心话题。“大禹治水”自不必说,即便是“女娲补天”,实际上也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用种种办法诛妖除魔,堙塞洪水的故事,而“夸父逐日”的悲壮结局,更是因为夸父饮水不足造成的。水在人类的生活与艺术中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从“水”之物质特征讲,水是柔软的、透明的、多变化的、流动的、不竭的。一般而言,涉及“水”的诗文只有少数是单纯正面的描摹水以及相关物象的性质状态,大多是作者通过比喻、相关、象征等手法有所寄寓,这种兴发寄寓是古已有之的。先秦孔子曾经临水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理想受挫时,感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另一位哲人老子则说

上生明月”“清风明月苦相思”“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这些流传千古的清词丽句,折射出历代文人被明月触发的生命感怀。[1]

明月是诗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一个题材源泉。同样一个“月”的意象,不同的诗人各有各的的感悟,开掘出了丰富的寄寓和诗境。“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无论征人思家还是思妇怀远,都是望月生情,月作为一种寄托似乎能传递彼此的情谊;月光是流逝的,月亮是永恒的,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了人生的短暂,于是月又有着时间的意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天上或圆或缺的月亮,牵动着人间的悲欢情愁,因此,月又是离愁别绪的象征——“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自然又与情爱相连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一轮明月,给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多少感伤和慰藉。

水、月意象在寓意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有对时间的隐喻,它们都是情感的象征,常常同时出现在诗文中。“水月”一词本是佛门的偈语,后来泛指一切虚幻的现象。然而“水月”对于苏轼而言,既不是佛门中“镜花水月”的虚幻现象,也不单纯是大自然中唯美空灵的客观风景,而是一种逝者如斯的随缘自适、与世无争的超然态度和一段独特、幽深、清远、旷达的人生感受与生命哲学。

君子如水,美人如月

(一)君子如水,因物赋形。

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家偏于仁,佛、道则偏于智。因此,儒家更强调从社会功能上看水,佛、道二家则更多从审美角度而言。对于苏轼,似乎介于仁智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仁与智之间的波动,正可从苏轼对“水”意象的选择中得到明证。入世之时,苏轼充满了仁者情怀,失意之后,苏轼则选择佛、道二家的“水观”,是一个典型的智者。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苏轼的一生都表现出对水的极大偏爱,仕宦经历也多与水结缘。

苏轼爱水,似乎与生俱来,宋人王宗稷甚至认为苏轼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不仅与水有关,而且决定了他的才性:“议者以十二月为辛丑,十九月为癸亥日,丙子癸亥,水向东流,故才汗漫而澄清。”[2]苏轼早年沿江出峡,为夔门江水的“瀰漫浩汗”而惊叹,作《滟滪堆赋》,开篇即对水的品格有一段评说:“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水之为物,无固定的形态,但因物赋形,千变万化难以穷其变。所以他在阐发“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时说:“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世以有常形者为信,而无常形者为不信。然而方者可斫以为圆,曲者可矫以为直,常形之不可恃以为信也如此。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唯无常形,是以迕物而无伤;唯莫之伤也,故行险而不失其信。由此观之,天下之至信,未有若水者也。”苏轼两处说的水之“信”,即水之“性”,揭示的正是其与别的事物最不相同的特性。

文档评论(0)

185****9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