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插秧歌》《芣苢》联读劳动的赞歌生命的吟唱

素养目标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诚斋体”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意,着重分析两首诗的动词及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想象劳动场景,比较两首诗情感基调的异同。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美德。

相关知识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相关知识《风》《风》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雅》《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颂》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风》《雅》《颂》赋比兴内容手法六义

相关知识车前草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作者介绍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学习活动一吟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

听朗诵音频,订正字音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莒时的吟唱,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来展现她们的采摘过程;②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

学习活动二品析词句,体悟劳动过程

2.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插秧歌》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以白描手法为主。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极富表现力;诗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再现情境,如亲历者娓娓道来。

3.根据劳动者的身份和呈现的场景,如何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诗歌的勺情感和意境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尝试概括朗读技巧。《芣苢》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的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轻重。

4.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莒时的吟唱,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来展现她们的采摘过程;②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

5.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意味。字小篆含义 六个动词写出劳动时的动作姿势,体现了劳动者收获不断增加的喜悦之情。 采采摘有取得获得掇拾取摘取捋从茎上成把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5.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意味。《插秧歌》分别运用“抛”“拔”“插”等动词来展现一家人插秧劳作、繁忙而辛劳的场景,用“唤”“低头折腰”等人物劳动中的动作表现他们插秧时的心无旁骛。

观看视频了解下插秧过程,深入情境,体会劳动之美。

6.同样描绘劳动场《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莒》有何不同?①《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插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动场景;②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芣苜》则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

7.《芣苢》中描写农妇们采到芣苢的整个过程都是快乐的,那么在《插秧歌》中,一家人是否也都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呢?

不全是。①诗人似以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实则饱含苦涩意味:一家人一起劳动本应是其乐融融,然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诗人巧妙地叠用两个比喻,把农人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②老妪或老翁招呼正在劳作的老小休息一会儿,说趁这个时间赶快吃饭,可得到的回应是“低头折腰只不答”,这里的“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