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docxVIP

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验一鱼类回避胁迫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污染物胁迫下鱼类的回避行为。

学会用鱼类回避实验监测水体污染物的方法。

了解回避反应的生理效应。

二、实验原理

回避行为,是指水生动物,特别是游泳能力强的水生动物,能主动避开受污染的水区,游向未受污染的清洁水区的行为。有些化学物质甚至利用化学分析仪器都难以检测到,但通过回避试验,便能反映出水体的混合污染状况的实际毒性。人们利用鱼类的这种回避特性,设计控制不同浓度的污染区、非污染区(清水区)及污染混合区(污水与清水混合区)的模拟设施,借以检定鱼类的回避能力,对判定水污染状况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鱼类回避反应,是通过嗅觉、味觉、视觉,侧线及其他感受器而实现的。嗅觉器官可感受水中化学成分、食物及其他鱼类皮肤分泌物等所引起的化学刺激,是引起鱼类行为反应的重要器官之一。味蕾是感觉器,广泛分布于鱼类的口腔、触须及表皮等部位,对水中有些重金属离子(如汞、铜、锌等),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当环境中的污染物达到回避阈值时,就会引起鱼类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行为反应而出现的短期的逃避行为。因此,通过鱼类这种短期的转移与逃避可直观地反应环境中理化性质的恶化、水的变质等。

三、试剂与材料

试剂:

0.2~2.0mg/LNH3水溶液

材料:

非洲鲫鱼(Tilapiamossambic)a为26.9克最宜。试验前先经室内驯养七天以上。驯养期间每天投喂豆饼粉。

仪器与器皿:

自制的鱼类回避槽。其结构如图所示。

四、实验步骤

在回避槽中装入适量的清水,槽一端的污染区和对照区各放供试鱼20条。

33在污染区中投加NH,打开阀门,观察鱼类是否逃避到回避槽另一端的混合区。如果没有鱼游走,继续增加NH3的投加量,直到有第一条鱼游到混合区。记录此时NH的投加量,即为最小效应量。

3

3

继续增加NH3的投加量,并同时计算游到回避槽另一端混合区鱼的数量。

3当供试鱼一半数量游到的回避槽另一端混合区时,记录此时NH的投加量,即为半数效应量。

3

NH的投加量

NH的投加量

3

对照区鱼的数

污染区鱼的数

混合区鱼的数

回避率

回避率的计算

回避率率%=对照区鱼的数量-污染区鱼的数量 100

20

五、思考题

什么叫行为毒性?

污染导致鱼类回避行为对水生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在用鱼类回避实验进行化学物毒性评价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实验二 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愈创木酚氧化法测定过氧化物酶。二、实验原理

植物叶片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如核酸和蛋白质含量下降、叶绿素降解、光合作用降低及内源激素平衡失调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衰老过程的变化。近来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在逆境胁迫或衰老过程中,细胞内自由基代谢平衡被破坏而有利于自由基的产生。自由基是具有未配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过剩自由基的毒害之一是引发或加剧膜脂过氧化作用,造成细胞膜系统的损伤,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细胞死亡。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测量这种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体内的代谢变化。在有过氧化氢存在下,过氧化物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生成茶褐色物质,该物质在470nm处有最大吸收,可用分光光度计测量470nm的吸光度变化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1.实验材料 植物叶

2.试剂

(1)100mmol/L磷酸缓冲液pH6.0:取0.2mol/LNa2HPO4,87.7ml与0.2mol/LNaHPO,12.3ml

2 4

混合。

反应混合液:100mmol/L磷酸缓冲液(pH6.0)50mL于烧杯中,加入愈创木酚28μl,于磁力搅拌器上加热搅拌,直至愈创木酚溶解,待溶液冷却后,加入30%过氧化氢19μl,混合均匀,保存于冰箱中。

设备材料

分光光度计,研钵,恒温水浴锅,100mL容量瓶,吸管,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

称取植物材料1g,剪碎,放入研钵中,加适量的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以400r/min离心15min,上清液转入100mL容量瓶,残渣再用5mL磷酸缓冲液提取一次,上清液并入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贮于低温下备用。

取光径1cm比色杯2只,于一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3mL,作为对照,另一只加入反应混合液3mL和上述酶液1mL,(如酶活性过高可稀释之),立即开启秒表记录时间,于分光光度计上

测量波长470nm下的吸光度值,每隔1min读数一次。

四、结果计算

过氧化物酶活性[u/(g.min)]=以每分钟内吸光度变化值表示酶活性大小,即ΔA47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