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2.4.2校园欺负社会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园欺负

校园欺负挪威、英国、意大利、日本:约有10%?-?25%的中小学生卷入欺负/受欺负的问题。奥维尔斯(挪威):平均每7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卷入欺负或被欺负的关系中。陈世平等(2002):小学生中经常被欺负的比率为20.3%,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11.8%和4.0%。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奥维尔斯(?Olweus,1999)把欺负定义为“当一个学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更多的同伴以负面的行为对待,这个学生就是受欺负的”。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以不均衡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欺负行为和侵犯行为有密切的联系,欺负行为是一种更为具体的侵犯表现形式。和普通侵犯行为一样,欺负行为是意欲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二者的差异在于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不平衡,而侵犯行为的双方可以是力量均衡的。这种不平衡可以是真实或是想象中的力量上的不平衡,如可以是身体力量上的不平衡(欺负者比受害者身体强壮),也可以是心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欺负者比受害者在某一方面有优越感)。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欺负的类型:身体上的:打踢抢钱或者抢东西等言语上的:起外号、冷嘲热讽、辱骂、威胁等心理上的:社会交往上的排挤、孤立、恶毒的语言等

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研究表明,欺负者的特质在其出现欺负行为上起很大作用,如缺乏移情力而导致的侵犯性,极强的支配欲和对暴力持有积极的态度等,而且在欺负者身上往往发现不完善的自我发展观象(如冲动、不能延退满足,行为自控力差)。欺负者可能缺乏某种基本的自控能力,从而使自身行为缺乏理智性,表现出动作化人格,通过动作直接表应内心的意愿,从而舒解内心的情绪和压力。而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及由此导致的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能力可能是儿童受欺负的重要原因。

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欺负行为参与者欺负者被欺负者欺负/被欺负者一般身体强壮,做事武断、欺负别人的同时,常抱怨受别人欺负在神经质与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社会接受性或同伴地位远低于其他儿童属最不受欢迎的一类,容易陷入被孤立的境地

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家庭环境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密切关系。施瓦茨等人(Schwartx?2000)发现,幼年曾生活在严厉、苛刻、压力大及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很可能在日后成为群体欺负的对象。另一些研究者发现欺负者和被欺负者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与欺负者相比,受欺负者的家长在放任性、拒绝性和专制性上明显较低,而在溺爱性和期望性上较高;与普通对照组相比,这类儿童家长的民主性也较低。这反映出受欺负儿童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娇宠、溺爱核子的倾向。

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陈世平(2000)还发现,欺负组和欺负/被欺负组的家长表现出较高的体罚倾向,多倾向于对子女采用专制的教育方式。体罚并没有使孩子们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家长反而成了孩子模伤的暴力榜样。

三、欺负行为的影响欺负行为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妨碍了他们的成长发展。从受欺负者的角度看,欺负行为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自信心受挫,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社交退缩、自残等问题行为;而从欺负者的角度看,经常欺负他人可能会导致以后的行为越轨,拉帮结派,实施暴力犯罪。

谢谢聆听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