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环境有毒物的接触和暴露方式.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生物学过程)第一节暴露与流行病学暴露(Exposure):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分定性和定量方面。一、概述环境化学物对于生物体的毒害或风险取决于:1、物质的性质;2、该物质在环境中的去向;3、该物质在机体中的作用和行为。环境有害物从产生到危害发生的过程:1、污染物的产生阶段2、环境动力学阶段3、暴露阶段4、致毒动力学阶段(Toxico-kineticphase)5、毒效阶段(Toxico-dynamicphase)二、暴露方式和途径暴露方式:污染物接触生物机体的状态和方式暴露方式影响因素生物体存在环境;污染物的物理状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接触特点暴露途径:通过肠胃道系统(Gastrointestinaltract)/经口、食物、饮用水通过呼吸道系统(Respirationtract)皮肤接触吸收其它途径:静脉注射三、暴露水平的定量1、确定暴露水平所需人体生理参数(EPA):平均寿命平均体重食物摄入量饮水量呼吸量外露体表面积3、暴露水平的监测方法:⑴直接测定暴露源中有害物的浓度;⑵测定机体中一个或多个组织中有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水平;体内负荷(Bodyburden):有毒物在体内的总量。体内暴露水平(Internalexposure):机体中敏感组织的实际暴露水平,目标组织中的浓度更重要。⑶测定毒物引起的毒害效应的程度4、暴露—效应的定量关系(Exposure-Responserelationship)(1)有毒物的毒害效应取决于:暴露程度(Exposureextent);暴露时间(duration);受害个体的敏感性(Sensitivity)(3)暴露-效应关系曲线流行病学一、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种类三、流行病学与环境毒理学的关系四、流行病学的用途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六、流行病学的发展**2、暴露特征分析暴露途径和方式;暴露起止时间;各种暴露途径有害物含量水平的分析、监测。(2)暴露剂量决定受害程度:有所表现(Noticeable)可逆失调(Reversibledisorder)不可逆失调或致残(Disability)死亡(Lethal)对于高毒性有害物:瞬时浓度重要;累积性毒物:长期平均浓度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一、观察性研究(obserbationalstudy)或非实验性研究(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study)二.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study)三、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study)一、流行病学与环境流行病学的关系二、流行病学调查与环境毒理学的关系三、流行病学与环境医学的关系四、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中自然因素和污染因素危害人群健康的流行规律,尤其是研究环境因素和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一门学科。①调查不同地区人群特异性疾病的地区、人群和时间分布、发病率和死亡率,并连续观察其发展变化规律。

②调查并检测环境中有害因素,包括污染物和某些自然环境中固有的微量元素在大气、水体、土壤以及食物中的分布、负荷水平、时空波动、理化形态、转化规律和人群暴露水平,以及引起危害和疾病的条件。

环境流行病学主要内容(四点)③分析调查资料,确定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即确定暴露-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曲线。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污染物的阈限负荷,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基础参数。

④综合分析调查资料,为公害病或环境病的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进而查明因果关系一、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二、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三、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四、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五、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六、疾病预防七、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一、群体观点二、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三、比较的观点四、多病因论的观点五、概率论的观点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