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4归因偏差社会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琼斯和哈里斯(Jones&Harris,1967)在一个实验中,要求大学生阅读赞同或反对卡斯罗特在古巴推行的有关政策文章。告诉被试,有的人是自愿选择赞同或反对立场的,有些则是按规定被分配去写赞同或反对文章的,也就是说文章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最后要求被试评价这些作者对卡斯特罗的态度。

一、基本归因偏差莫里斯和彭凯平分析了英文报纸和中文报纸对美国发生的两件类似的惨案的报道。发现英文报纸对两件惨案的报道都集中在对两位谋杀者的心理不稳定和其他消极的个性因素的推测;中文报纸的推测集中在情境、背景等社会因素上。

一、基本归因偏差夸特龙(Quattrone,1982)以归因过程的双级梯模型(two-stepmodelofattributionprosess)来解释基本归因偏差,认为人们不由自主地、自动化地先做出内在归因,第二步才可能有意识地、选择性地做出情境归因,这时候才有可能把内在归因打折扣;而有时人们会停止在第一步而不做出第二步。

二、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effec)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二、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心理学家泰勒等人设计了一个研究。他们以两个实验助手充当谈话者,两人面对面坐着进行一场谈话。被试充当观察者,分别坐在谈话者的后面与两侧。侧面的观察者与谈话者在空间关系上是相同的,而对面与后面的观察者与谈话者的空间关系相差明显。图:行动着和观察者的座位安排

二、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表:空间位置对归因的作用观察者位置行动者甲行动者乙面对行动者甲20.2515.54中间17.5116.75面对行动者乙12.0020.75注:表中数字指被试知觉到的行动者支配谈话的水平

二、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归因偏差的产生原因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外在的情境因素观察者——行动者的个人特质行动者——某些短暂的因素观察者——内在因素

三、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三、自我服务偏差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会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人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人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三、自我服务偏差心理学家米勒(Milr,1975)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归因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与自我卷入水平的关系。在高自我卷入情境中,米勒让被试相信,他们正在参加一项重要的心理测验,测验被许多机构用来进行研究和选人,分数越高,意味着一个人越聪明,越受欢迎。实验的低自我卷人水平,是让被试相信要参加的是一项尚不成熟的尝试性測验。实验安排部分被试在测验上得到高分,而另一些被试得到低分的结果。然后要求被试解释是哪些原因决定了他们的成绩。

三、自我服务偏差结果表明:自我卷入水平越高,被试自我防卫的倾向也越强。在高自我卷入的条件下,对于意味着成功的高分数,人们更倾向于作个人的解释;而对于意味着自我价值可能受到威胁的低分数,人们更倾向于寻求外在原因来解释。

三、自我服务偏差罗斯和斯考利(Ross&Sicoly,1979)认为产生自我服务偏差可能有以下原因:(1)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2)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的别人多;(3)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4)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使了自我服务偏差。

三、自我服务偏差从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解释:布雷特利(Bradley,1978)认为自我服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提供一个良好的印象,我们对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为了维持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良好形象,我们就会把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为环境因素。

三、自我服务偏差在自我服务偏差的研究中同样发现了文化差异塔卡塔(Takata,1987)的研究发现,在把成功归因为内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为外部原因方面,美国被试表现出自我服务的偏向,而亚洲人特别是日本人则表现出相反的偏向(王登峰、侯玉波,2004)。

谢谢聆听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