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赠刘景文》(教案).docx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赠刘景文》(教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NUMPAGES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赠刘景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理解并积累“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词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和激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苏轼与刘景文的友情背景,以及创作这首诗的历史情境。

2.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诗人在秋末冬初的景象中寄托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资料、诗歌意境图片。

-诗歌文本:每位学生一份,用于跟随朗读和笔记。

-画纸与彩笔:用于学生创作与诗歌相关的画作。

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新课内容:

-介绍诗人苏轼与刘景文的友情背景。

-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中的意象进行绘画创作。

-各组分享画作,并解释选择该意象的原因和对诗意的理解。

4.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板书设计

-诗歌《赠刘景文》

-诗人:北宋·苏轼

-重点词语: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突出意象和情感

-诗歌意境: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与友情

作业设计

1.朗读与背诵:课后朗读并尝试背诵《赠刘景文》。

2.情感小记:写一段话,描述自己从诗歌中感受到的情感,以及对友情的理解。

3.家庭活动:与家人分享诗歌,讨论并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学生的参与程度、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针对学生的不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期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点关注的细节:诗歌解析

诗歌解析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一环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补充和说明:

1.诗句的逐句解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理解每一句的含义,把握诗句中的意象和比喻。例如,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对比荷花和菊花的景象,突显了菊花在寒霜中的坚韧和顽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赞扬。

2.诗歌意象的解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橙黄橘绿”,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通过深入解析这些意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诗歌情感的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敬佩、赞扬和鼓励。例如,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通过描绘橙黄橘绿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期望,希望友人能够像菊花一样,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4.诗歌意境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或者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诗中的意象表现出来。

5.诗歌背景的介绍:教师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例如,教师可以介绍苏轼与刘景文的友情背景,以及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赠刘景文》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诗歌解析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句的逐句解读

-诗句解析的深度:不仅要解释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挖掘其深层含义。例如,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不仅描述了荷花凋谢的景象,还象征着事物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律师通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律师证持证人

致力于提供个人合伙、股权投资、股权激励、私募、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起草法律文件、提供法律咨询等。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12日上传了律师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