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课件 北师大版.pdf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课件 北师大版.pdf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李白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

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

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连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

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

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

》),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盼望朝廷还

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

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

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听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译诗】若能铲去君山该多好,浩荡湘水始终

向前奔流。

【赏析】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

朝政昏暗,使他一生怀才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

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

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

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

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

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

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

铺湘水流”的奇想。

思考:

1、诗人“刬却君山”的目的是什么?“好”如何理

解?

表面上把君山铲掉,是为了让湘江的水

流得更宽畅,但实际上他是盼望铲除世间的

不平,让自己能有一条平坦大道可走。换言

之,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内心愤懑。

“好”表示虚拟的假设,如果能做的那该多好啊。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译诗】这巴陵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仿佛都变成了

美酒,醉杀了整个洞庭湖地区,你看那满山的红

叶,不就是洞庭之秋醉后的容颜吗?

【赏析】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

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

露出他也盼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

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

积压在心头的愁闷。

思考:

•最后一句,“醉杀”了什么?为何用这

个词?

文字上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

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

色醉杀了。用上了这样的词表示出作者奇

妙的想象,他让洞庭与自己同醉,并在

中表示出了诗人“醉后发清狂”的情景,此

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了。

主题探究:

君山挡住了湘水,就似乎是诗人人生道路

上的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所以他

要“铲却君山”,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但

是实际上君山是铲不掉的,那就只好拿酒

来解忧,喝它个一醉方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

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

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早

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

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

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

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

归,游历与于吴越。这首诗

是孟浩然写给右丞相张九龄

孟浩然(689-740)的一首干谒诗。

写作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

宗开元二十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你别来~我无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