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解析:2024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九年级毕业暨升学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书写分(5分)

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

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同学们难免遇到坎坷和挫折,就如李白发出“__,____”(《行路难(其一)》)的感叹,来喻指用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也如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唏嘘走到了“__?_____”的英雄末路。

但是,信念和勇敢定然是引导我们前行的航标,巾帼英雄秋瑾在《满江红》里迸发出“______,_____”的呐喊,表达力图冲破束缚誓超男子的志向;辛弃疾即使“白发生”,却依然渴望“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驰骋疆场,投入战斗。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坎坷和挫折,心怀梦想,怀有“_____,_____”《岳阳楼记》的情怀,定能走好我们的人生路!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山,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如今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qiú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捏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柏树【A】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B】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夏天来时我看她的(),秋天来时我看她的(),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来年她会有更好的花叶,更浓的芳香。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ú(__________)劲

冉冉(____________)

铮铮(_____________)硬骨

(2)文中画波浪线句中有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并改正。

(3)请模仿【A】句,再写一句话描述松柏特点。

(4)【B】四个所缺词语中应填入的正确一项是()

A.绰约丰腴骨气妩媚

B.妩媚丰腴绰约骨气

C.丰腴骨气妩媚绰约

D.妩媚绰约丰腴骨气

3.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完成以下题目。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出自_______所写的《儒林外史》,该部小说以__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选文中汤知县宴请张静斋与【甲】____,用的是银镶杯箸。【甲】退前缩后不举杯箸,表面上看正如张静斋所言:“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也就是说,母亲去世,【甲】还有孝在身,按照祖制不得用金银筷子、酒杯。但【甲】最终还是“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实际上暴露了其___________的特点。

4.根据材料,完成关于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1)【诗之意象】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请轻吟下面这首诗,给空格处选择一个合适的“意象”。()

,竟是一条发亮的小溪,两岸闪烁着星花和诗句。你的身影在波光中舒展,我的心灵也溶化在水底。但,它的美好并不说明它的意义。但愿我们能循着神秘的两岸,一直走向永恒的安息。

A.小河 B.湖泊 C.银河 D.天空

(2)【诗之联想】诗人顾城说,感觉可以互换!一次,他看到太阳,于是“新鲜、圆、红、早晨”等直觉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meng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