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十月月考与参考答案.pdf

武汉市新洲区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十月月考与参考答案.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市新洲区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十月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别在聊天句尾加“哈”了

①语言的移风易俗,背后是价值观的迁变。就像群聊里越来越多的“收到”,代表了越来越多

的人其实不想收到。而屏幕里如同尾行游戏的“哈”,则暗喻了某种普遍又诡异的新型社交心

理。

②第一个在句尾加“哈”的人是谁已经无据可查,关于为什么要加这个“哈”也是众口不一。

有人说是源于大湾区方言,有人说是南方省份的口语,甚至还有人说这个习惯其实是泰语。职

场人士认为在句子结尾说“哈”,就掌握了与甲方沟通的心灵代码。办公室老手培养新人的第

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呦”,其中“哈”是最精髓的,可以同时传

达出尊敬与谦卑两种社畜(在公司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必备的品质。

③在这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哈”仿佛无所不能。但一句话不加“哈”,影不影响意思呢?不

影响。句尾的“哈”增加了语言的数量,却没能增加语言的质量。如果说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

用,那就是人们试图用这个“哈”消解对话的严肃感。在线上沟通时,说“好”,担心别人觉

得你生硬,说“好的”又觉得情绪不到位,最后就成了“好的哈”“好的吧”“好的呀”。句

尾加“哈”,可以说是十分鲜明的时代产物。

④在前网络时代,人们句末最爱用的语气助词还是“啊”。“啊”与“哈”的区别在于:“啊”

往往代表了一种确定性,而“哈”却停留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也就是说,随着网络技术对人

与人交往方式的改写,人们逐渐失去了社交的尺度。

1

⑤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上网络,最心动的瞬间就是一天也不见得响上一次的

QQ特别关注提示。而现在非工作时间微信一响,第一反应是啥呢?是恐惧和抵触。工作和生

活、公域和私域、亲密和客气的界限统统被技术打破,我们被线上社交绑架了。社交聊天,都

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我们只能用一套聊天方法论来提高社

交效率。

⑥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一个“哈”概括了社交诚意,一个“哈”也敷

衍了社交规矩。

⑦其实,以“万物皆可+哈”为标志,代表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一个“脸谱时代”。我们近两年

频频遭遇的各种社交怪象、汉语异变,正是人民群众线上捏脸谱的过程。这个“哈”,就是脸

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线上社交的文字表意会越来越趋近于emoji(表情符号),指向

为一种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⑧“哈”的背后不是一个字,而是一张张情绪固定的脸。好处是快、容错率高。而坏处,也许

是网上“哈”太多了,你在现实生活中反而笑不出来了。

⑨网络无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社交形象、表达权利和语言习惯。社交的边界,消失了。

⑩甲方让你快点干活,嘱咐你“辛苦了”;你又赔着笑让乙方加个班,现实中,面容僵硬的你

此时有了三头六臂,聊天框里敲击出了各种开怀大笑的emoji以及热情洋溢的“哈”“好呢”

等优美汉语。

⑪生活与工作越来越模糊了,凌晨2点睡觉和凌晨5点起床没啥区别了。只有那个“哈”,让

你很清晰地意识到,又要干活了。

⑫一个社畜崩溃的时候,没有一个“哈”是无辜的。

(选文有删改)

2

1.作者认为句尾加上“哈”暗喻了一种新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无川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投资分析师资格证持证人

CIIA持证人。 十年资管、衍生品、投融资金融从业经验,可承接投资数据定制、投资策略研发及金融教育培训等服务。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1月17日上传了投资分析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