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02 文言实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docx

微专题02 文言实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专题02文言实词讲义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3

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举、劝

新高考Ⅱ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重点实词:金、果

全国

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重点实词:怨、蔽、逆

古今异义词:安

全国

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穷

古今异义词:出入

绝世

2022

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蔽

新高考Ⅱ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今异义词:尊重

全国

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今异义词:宣言

多义实词:约、孤、阴

全国

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食、放、靡、悲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过去近十年,高考一直把它放在翻译中考查;2022年恢复了实词单独设题的考查形式,或采用与文化常识一起考查的形式;2023年继续延续,文言实词转为考查重点,对学生理解篇目内容的精确度要求更高。2023年新课标的两套卷子,充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重视,教考一体。

实词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等上,出现了初中的课文中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课本,以本为本。

复习任务

掌握理解五类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词)的方法。

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积累课本中出现的139个通假字和必备的120个实词。

掌握五类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1.古今词义演变类型

类型

解读

示例

词义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词义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谷”,古义指庄稼、粮食,今义指小米或稻谷

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成乙事物

“脚”,古义指小腿,今义指脚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对语意较强,现在表示的语意较弱

“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对语意较弱,现在表示的语意较强

“恨”古义是“不满意,遗憾”,今义是“仇恨,怨恨”

感情色彩变化

使用过程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爪牙”,古义是中性词,今义是贬义词

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将它误认为是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示例

古义

今义

妻子

妻子儿女(“妻”与“子”两词)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祖父

祖辈父辈(“祖”与“父”两词)

父亲的父亲

亲信

亲近信任(“亲”与“信”两词)

亲近而信任的人(多含贬义)

博学

广泛地学习(“博”与“学”两词)

学问广博精深

3.古今异义词的两种情况

古义

今义

完全不同

完备

应当

碰撞

抢夺

行李

外交使节(人)

出行时携带的东西

离开

跟“来”相对

同中有异

供给

交付,送与

辛劳,与“逸”相对

勤劳、勤快

鼓励、劝勉

劝说

访

询问、咨询

探访、访问

对于古今异义词,考生需要区分古今词的音节,一般来说古代词汇多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词汇多以双音节为主,那么当古今词语形式上一致时,就要考虑古代词汇是否是两个词,比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

一词多义

一个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逐渐从最初的意义引申出更多的意义,这个现象称为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假借义。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

比喻义: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管人命”的“草管”: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假借义: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草”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

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虽然教材对这三类做了区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分,只要能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