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植物欣赏.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90507204电工(2)傅海玲

中国人的植物情结探微

文学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并能动的反映生活。在中国古代,上至官家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有一种对植物的热爱和情感依赖。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粗制的石器上刻划各种花朵的纹样;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以及建筑艺术上,有了花卉的形象、纹样和图案;战国时期:在青铜器、画像上、丝织品上出现折枝花的图案纹饰;宫室庭院中广植花草树木,民歌总集《诗经》、《楚辞》等古籍中都有记载。这时花卉赋予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中国花卉文化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秦汉时期:东汉墓室壁画,陶盆盆景,《咏蕙》《采芝歌》等咏花诗词,说明秦汉时期花卉文化的进步,出现了展现大自然美景和生机的花卉艺术作品,有了插花艺术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建设的发展与花卉栽培、应用的昌盛,使花卉由纯生产栽培走向观赏栽培;有关花卉的著作有《齐民要术》、《南方草木状》;咏花的名篇佳作,陶渊明、何逊诗词,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及当时佛画中的折枝花和瓶花。此时开始步入较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和创作阶段,盆景、插花艺术的盛行。隋、唐和两宋时期: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进入昌盛和成熟阶段。花卉的科技书籍、文学作品、工艺品和绘画以及盆景、插花等艺术品曾出不穷,可称中国史上花卉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花卉专著有《园庭草木疏》、《洛阳牡丹记》、《菊谱》等。著名的花卉诗文故事、典故著作有:《全唐诗》、《洛阳名园记》《花十三友》等。著名的盆景、插花作品有:唐?罗虬的《花九锡》、宋?王十朋的《岩松记》、五代后蜀

?张翊的《花经》等。著名的花卉画家有:唐代的边鸾,宋代的李嵩、赵昌、宋徽宗赵佶等。元、明、清时期:元代有关花卉的诗词书画,如文人揭溪斯、王冕、李冶等。这时花卉画呈现了潇洒简逸的水墨写意新画风,插花花型增添了借花明志或浇愁解忧的心象花花型及放荡不羁的自由花花型,颇具新意。明、清时期:花卉栽培开始走入商业性生产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如北京丰台十八村、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岛的水仙、菏泽的牡丹、云南大理的杜鹃、福建永福的山茶等。(1)

植物之用处,无疑有两大方面,即实用型和观赏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

们对植物的热爱抑或更多是依赖,这种感情是朴素而实用性的。其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上层而言,这种热爱更多的是观赏性的,加入了更多的审美情怀,并且,常常把这种情怀华丽化,用高级的装饰品来“包装”这些观赏品。无论是养在高墙深院里的名贵牡丹,还是挺拔在土墙篱笆旁的斜倚杏花,都会被文人用敏锐多情的笔触来记录、来写意。

《诗经》有诗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国风·卫

风·伯兮》)女为悦己者容,她所爱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沙场之时,发如篷草,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寻出情何以堪的哀伤来。飞蓬,其根类竹根,枝叶似杨柳,盘盘旋旋。蓬草根短浅易断,秋季枯干后,由于体轻,遇风根断,随风而走。在诗中,飞蓬就被赋予了一种凄凉之感,丈夫远行,空留妻子,好好的家被拆开,何其悲凉!(2)

在这里,飞蓬,这个小小的植物成为一个象征,这是文人用植物来表现普通

人民的生存苦境。当普通的蓬草被赋予普通大众的内涵时,它就升华成为一种意象,这就是文人眼里的蓬草。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

花。”这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一首写菊诗。该诗诗境幽美,令人流连。可以想象,一日诗人在郊外村野偶遇茅屋一片,周围草木几近枯黄,唯有菊花,迎着秋风,灿烂依然。它在深秋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3)

这样的景象或许说明主人正是一位高洁之人,植菊花以怡性。或许主人仅仅是一个农民,种菊为了布置庭院,使之不显死气沉沉。无论如何,这里的菊花都起到了一个“美”的效果。它客观上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感动了欣赏她的路人---包括偶到此地的诗人。而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种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进而诗人便以文字记录下来。当然诗人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总之,人们对菊花是十分热爱的,爱她的型,更爱其“精神”。文人能够用文字来表达这种赞美、依赖、热爱的情愫。而普通百姓对菊花的热爱则是朴素的、

非语言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宋代咏梅诗的一首佳作。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