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精选ppt.pptx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精选ppt.pptx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理1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桂颖

整理2文件依据ZYYXH/T176-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整理3冬病夏治理论源流“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孙思邈

整理4冬病: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关节炎等)此类疾病发生的根本:1、寒伤阳气2、病邪伏留

整理5夏治:①时间:夏至后三伏天期间②方法:通过中医传统方法(饮服汤剂,穴位贴敷,针刺拔罐)③治则:振奋阳气,驱除邪气④目的: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

整理6三伏贴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贴敷疗法,运用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利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整理7三伏贴渊源:白芥子涂法(冷哮证)明末清初?张璐《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天治疗相结合

整理8白芥子涂法(冷哮证)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张璐?《张氏医通》

整理9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整理10一、指导原则

整理111.适应范围“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使用人群。

整理122.适应病种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寒者)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证属寒凝胞宫者)

整理13肾系疾病:慢性肾病(属肾阳虚、阴寒过盛者)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证属寒邪闭阻、肝肾亏虚者)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证属阴寒内盛、经脉瘀阻者)

整理14注: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3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所以,患者要至少坚持贴3年。如果不愿意长期坚持治疗的患者切莫盲目跟风。

整理153.贴穴注意事项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整理164.穴位选择原则多选用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穴位。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每次穴位总数以6~8个为宜,不得超过8个;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的方法,每次贴敷一组穴位。同一穴位不宜连续贴敷或贴敷时间过久,以免过度药物刺激,造成皮肤损伤。

整理175.药物保存药物宜现配现用,剩余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应密闭、低温保存。

整理18二、准备工作

整理191.药物的选择“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引邪外出的药物,以达到增强人体正气,驱除邪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作的目的。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整理20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葱白、韭菜籽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整理21刺激发泡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白芥子、毛茛、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

整理22气味俱厚类药物“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润哈哈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广州乾星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101MA5B6X8T7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