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VIP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阅读

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望梁石头城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16.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3分)C(“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错。)

16.(6分)①本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频频回首,既有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忧思。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抒发了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每点3分)

山西省阳泉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15~16题。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①

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②,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③。

【注】①熙宁四年作。此诗作者于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判官时有自和诗,题云:“熙宁中,轼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后乔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圆皆空……。”这就是“前篇”,题目是从作后题中摘出的。②糇(hóu)粮,干粮,借指生活必需。③前修,先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直接扣题点出写诗的时间是除夕,写诗缘由是因公务而不能归家团聚。

B.在第五六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囚犯的批评,认为他们为了粮食而行犯法之事是羞耻的。

C.在第七八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薪俸很少的不满,对除夕无法归家的事感到悲伤。

D.诗人悲伤自己身为官员,却无法杜绝百姓犯罪,并在结尾表达出愧对先贤的情感。

16.“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B项中,诗人对囚犯并不是批评之意,而是同情无奈之意。C项中,诗人并不是对自己的俸禄不满,而是指出自己和囚犯都是为了生存而做出身不由己的行为。D项中,诗人并不是因为自己无法杜绝百姓犯罪而悲伤,而是因为无权遣放囚犯、无力改变百姓受苦受难的现实。

16.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第二句的“官事乃见留”,又引出后面诗句的议论与抒情。(2分)②内容上:第三句进一步叙述了官事的具体内容,苏轼执笔核对囚犯,看着他们,忍不住流下眼泪。(2分)第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那些为谋温饱而触犯法律而被关押的底层百姓的哀伤和同情。(2分

山西省太原市2024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海棠花

齐己

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

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

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

犹得残红向春暮,牡月相继发池台。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②梁广:古代因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郑诗首联运用比拟手法,写春风青睐海棠花,把最艳丽的颜色特意给了它。

B.郑诗颔联用娇羞而妩媚的少女来摹写含苞待放的海棠花雨后光洁鲜妍的神韵。

C.齐诗首联既突出了海棠花开时繁盛的特点,也交代了海棠花开的时间与地点。

D.齐诗尾联借海棠、牡丹次第开放的自然现象赞美海棠花落而色不改,占尽春光。

16.这两首诗的颈联用了相同的手法描写海棠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3分)C(并未交代花开的地点)

16.(6分)

①都用到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②郑诗颈联的意思是美丽的莫愁女因沉溺于欣赏娇艳的海棠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