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编辑参考】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相关经济性状评价和分析.doc

【精品编辑参考】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相关经济性状评价和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相关经济性状评价和分析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下载后可直接使用也可以编辑修改。

罗望子(TamarindusindicaL.)又称酸角、酸豆、罗晃子等,为豆科酸豆属植物,原产非洲,是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1-2].罗望子树抗旱、耐瘠薄,易栽培管理,中国的云南、四川、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南部、中部和西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常见,但均呈现零星分布的野生或半野生的分布状态[3-6].其中,川滇2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中国罗望子主产区,其单产和品质都优于国内其它地区[7-9].罗望子是集多种用途于一身的重要经济树种[10-12],具备药食2用的特性,在医药、化工、食品和饮料等方面都具有较广泛的用途,具有清暑热、消积食、养肝明目,散痞驱虫等功效,可用于加工儿童和老年保健食品和饮料,亦是抗佝偻病和抗缺铁性食品的天然优质配料[12-16].另外,罗望子树干、花、叶、种子都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可作为优质木材、蜜源植物、饮水漂白剂和食品增稠剂等[17].罗望子作为干热区特有的果树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但大多侧重栽培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8-15],有关罗望子经济性状评价方面的报道还很少见.为此本研究主要以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为材料进行相关的经济性状评价和分析,探讨果实的性状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为罗望子优良单株的筛选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罗望子新品种选育建立优树档案,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可对应优树档案根据选种目标综合评判不同优树的生产性能加以利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城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态农业研究所所在地),东经101deg;52prime;,北纬25deg;41prime;.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干热,高温少雨,年均气温21.9℃,最热月为5月,月均温27.1℃;最冷月为12月,月均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2℃.全年降雨量为614mm,降雨集中在5~10月,蒸发量3911mm;年相对湿度53%,全年干燥度k值2.08,旱季该值可达16.2,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53KCal/cm2,年均太阳日照时数2670h,ge;10℃积温达8003℃,日均7.3h,日照率为60%,霜期2d.土壤为燥红壤和紫色土,是罗望子野生资源的典型分布区,也是罗望子栽培的主要区域.

1.2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取自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罗望子种质资源圃种植的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酸型罗望子、甜型罗望子和酸甜型罗望子.其树龄、树势、栽培环境、田间管理基本一致.甜型罗望子:果型为圆筒型,稍弯曲,果皮深灰褐色,果肉深红棕色,果肉易剥离,香味浓,味甜,肉厚、肉质细腻;酸型罗望子:果型为圆筒型,弯曲度大,接近马蹄状,果皮浅灰褐色,果肉浅红棕色,果肉难剥离,香味淡,味酸,肉质粗糙;酸甜型罗望子:果型为圆筒型,弯曲度介于甜型和酸型罗望子之间,果皮灰褐色,果肉红棕色,果肉剥离难易程度介于甜型和酸型罗望子之间,香味浓,味酸甜,肉质稍粗糙.

1.3试验方法

本试验以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每种类型的罗望子随机取3株为样树,每株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从树体的上、中、下3个部位随机抽取样果60个用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侧径、单果重、果皮厚度、果肉厚度、种子数、可食率和纤维条数等多个指标的测定.

果实横径、纵径、侧径的测量:随机抽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量后取平均值;果柄长、果柄粗:随机抽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量后取平均值;单果重:随机取样果20个,用精度为0.001g的分析天平称重后取平均值;果壳厚、果肉厚:随机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定果壳厚取平均值;种子长、宽、厚的测量:随机取样果20个,用游标卡尺测量后取平均值;纤维条数:

果实去果壳后附着在果肉上的可见的几条较粗的外纤维;皮肉间距(果壳和果肉之间的间隙距离)(L)=果实侧径(L1)-果实去壳后侧径(L2);可食率(%)=果实可使用部分重量(W0)/单果重(W)乘以100%.

1.4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先用MicrosoftExcel2007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再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试验数据进行排序、均值比

文档评论(0)

135****35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