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与诊断.ppt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与诊断临床4班

致病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前鞭毛体进入巨噬C无鞭毛体的致病机制内脏利什曼病淋巴结型黑热病皮肤型黑热病

前鞭毛体进入巨噬C机制粘附于巨噬细胞---随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而进入粘附方式:1配体-受体结合途径2前鞭毛体吸附的抗体和补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的Fc或C3b受体结合途径GP63多肽链上的Arg-Gly-Asp与巨噬细胞上C3b结合体表还有一种多糖类排泄因子EF参与结合巨噬细胞

无鞭毛体的致病机制在巨噬细胞内增殖,致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其中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富含单核巨噬细胞的器官组织受累较重。1.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2.浆细胞增生导致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3.脾功能亢进造成全血细胞破坏是贫血、出血的主要原因,免疫溶血也参与贫血的形成。4.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蛋白尿、血尿的原因。

临床表现杜氏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一般都是引起以内脏为主的全身感染,但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不同,也可只局限于皮肤或淋巴结内。如局限或偏重于皮肤内,则引起皮肤型黑热病;如原虫感染局限于淋巴结内,则引起淋巴结型黑热病。

黑热病多见于少年儿童,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致使巨噬细胞破坏和增生,同时浆细胞也大量增生。其中破坏最为严重的是脾、肝、骨髓和淋巴结。潜伏期通常为3~5个月或更长。其临床症状为发烧、贫血、消瘦、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齿龈出血等。晚期面颊可出现色素沉着血相检查时,可见红细胞、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血中球蛋白大量增加,白蛋白减少,出现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

淋巴结型黑热病淋巴结型黑热病较少见,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无黑热病病史,亦可与黑热病同时发生。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部多见,花生米大小,亦可融合成大块状,较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痛。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肿或轻度肿大。

皮肤型黑热病1.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也可侵犯躯干、四肢及舌唇粘膜。2.损害初为浸润性红斑,以后变为黄红色斑块,其上伴有密集的米粒至黄豆大的结节,呈红色或棕色,半球形,表面光滑,柔软,常互相融合。3.另一种常见的损害为花斑癣样浅色斑,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

病原学检查(1)穿刺检查:涂片法:骨髓穿刺,最为常用,检出率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约为46%。培养法:将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培养1周,有活动的前鞭毛体长出为阳性。动物接种法:将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涂片,瑞特染液染色镜检。(2)皮肤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检

免疫学检查(1)抗体检测:IF、IHA、ELISA等(2)循环抗原检测: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

分子生物学学检查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特点,还可确定虫种。(1)PCR扩增特异性kDNA片段(2)快速试纸法

文档评论(0)

iri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