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docx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10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人形成了“无讼”的法律观念。无讼观念最早来源于易经。《周易》“讼卦第六”说:“讼,有乎窒惕,中吉,终凶。”意思是人在遇到纠纷时,最好能用温和的调解方式化解,如果非要涉讼不可,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中”,也就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还算是吉兆;如果追求过度,非要把官司打到底,或者像耶林说的那样“为权利而斗争”,就会变成凶兆。这种“无讼”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从三方面得到了发展。

一是思想上加以弘扬。《易经》中将打官司视为不吉利之事,这样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扬。《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意思是,审理案件我和别人差不多,但我的追求是让人们不要为财产争议来打官司。对这种不推崇诉讼的思想,各级衙门往往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如贴告示、张榜文等。清代山西平遥县衙的大门楹联最具知名度: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已;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作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二是制度上加以完善。国家提倡无讼,是不是对民事纠纷就不管了呢?非也。古代社会将田宅、户婚、债务等一切小事,叫作“民间细故”,要求先进行调解处理。实在调解不成,再到官府来告状。为了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国家在制度上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一方面,民间调解可以采用强制手段。如在明朝初期,各地各乡设立“申明亭”,由本乡人众推荐公直老人在申明亭负责纠纷调解工作,并报官府备案。“凡民间应有词讼,许者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调解时可用竹篦责打蛮不讲理的当事人,增强调处的威慑力;通过调解,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记入“和簿”,不得反悔,调解结论具有约束力。另一方面,将调解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朱元璋在“教民榜文”中曾规定,不经调解而直接到官府告状的叫“越诉”,当事人要打六十大板,“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只有先经调解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案件,才能告到官府。

三是司法中加以引导。对诉至官府的案件,办案官吏多用调解之法解决,培养民众的无讼意识。明朝赵豫任松江太守,“患民俗多讼”,对当地民众喜欢打官司的状况非常担忧;凡遇有人来告状,往注耐心劝说道:“明天来。”周围的人都笑他迁腐,传出“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民谣。殊不知有些为鸡毛蒜皮的纠纷就来打官司的人,常常是赌一口气。等他回家过了一夜,气就消了大半;或者被亲友劝阻,第二天就不来了。赵豫作为一方司法官员,对人性和心理的了解是很透彻的,所以用“明日来”的策略来化解诉讼。据史料记载,赵豫在松江做太守十五年,当地政通人和、百姓拥护。

(摘编自龙大轩《“无讼”的法律智慧》》

材料二:

孔子“无讼”思想中的“无”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没有”之意。孔子恰恰是在谈论“听讼”时说到“无讼”的理想目标,“无讼”是对“听讼”的参照和修正,因此在这里不是“没有”“不”的意思,而是“过犹不及”,“适当、适量、适时、适可而止”等中庸含义。“无讼”是介于“没有诉讼”和“无所不讼”的中庸状态。

古代的“讼”专指民事诉讼,只要诉讼两造达成合意,就能够先行调解,相当多的民事案件在诉讼前调解解决,就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无讼”。“无讼”不是说不要诉讼,而是说对民事诉讼要谨慎,民事诉讼非到万不得已不要进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减少民事诉讼。此外,诉讼本身需要健全的司法机构和大量的高素质司法人员,而且诉讼需要耗费大量司法资源,起诉方要交诉讼费用,诉讼两造都要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诉讼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如果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诉讼中,那么用于社会发展的有效资源就会大大降低,就会延缓和停滞社会的发展。孔子提出“无讼”主张,说明他已经看出“讼”是社会健康与否的一个标志,过多的诉讼只能说明社会不太健康,那就要找出原因和对应之策,将诉讼控制在一定程度内,这就是孔子“无讼”的本真意蕴。

“无讼”的前提基础在于“富裕与教化”。在孔子看来,滥讼、缠讼等不正当诉讼的根源在于道德缺失和社会贫穷。如果民众富裕了,道德修养提高了,那么孔子所说的“无讼”理想世界就能够达到。诉讼不是孤立的法律事件,而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反映。孔子时代重在强调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无讼”的理想世界。现代社会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